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既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的普遍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建立健全毕业班学生党支部教育管理制度,加强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需要结合毕业班学生党员正处在从学校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转型期实际,立足长效,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凝聚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创新要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职能的充分发挥,并将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要务。其一,要建立有利于立德树人的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通过党组织文化育人、组织生活育人和组织实践活动育人,培育毕业班学生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毕业班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其二,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要注重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使得毕业班学生党员的人格能够经受社会的锤炼,成为有良好社会担当的人才;其三,要建立弘扬高尚职业道德的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引导他们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善谋实干的职业精神,养成慎独自律、甘于奉献的良好品格;其四,要建立提升生活美德的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孝敬父母,回报社会。
2.坚持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始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实施的对象是毕业班学生党员,他们即将步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党员,他们将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坚力量。毕业班学生党员的政治风貌不仅是广大学生的学习榜样,更将成为社会上党风政风的新气象。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要凸显全面从严治党与党性教育原则,加强廉洁文化教育,着力保持和发展毕业班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党性教育原则下,党组织开展的活动需要突出党员的党组织观念,提高毕业班学生党员的政治责任感,特别是要在人性、人格、人品中真正提高觉悟、提高党性。毕业班学生党员只有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自觉地践行党的目标和宗旨,才能在较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下,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3.坚持实现校社无缝衔接
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以增强党员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为核心,把尊重党员个体主体性和增强组织教育主导性紧密结合起来。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性是实现学生党员教育目的的重要前提,也是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贯穿始终。尊重毕业班学生党员的主体性,需要从党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入手,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欠缺什么、关注什么、困惑什么。毕业班学生党员正处在从带有校园人向社会职业人角色转变的转型期,与其他年级大学生党员相比,毕业班学生党员具有党员比例高、毕业压力大、校外实习时间长等特点,因此,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中坚持实现校社无缝衔接原则,既尊重了毕业班学生党员的就业现实需求,又从根本上引导毕业班学生党员自觉地把自身发展需求与理想信念、组织需求、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校社无缝衔接原则,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性,不是说党组织在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要迎合他们,而是要在把握需求的同时引领需求,在尊重主体性的同时体现主导性。
4.坚持系统论和分类建构相结合
创新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既要将毕业班学生党建作为高校党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化设计,又要针对不同毕业班学生党员群体进行分类建构。比如,在毕业班学生党支部建制方面,支部设置采取分类构建原则提高了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毕业班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可分为本科毕业班学生党支部和研究生毕业班学生党支部,对此,应以将支部建立在专业上、建立在研究同方向的实验室上作为主要模式,以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的补充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毕业班党组织设置体系与毕业生在外实习、实习单位数量众多且分散到各地等特点非常吻合,切实提高毕业班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可以按专业成立本科毕业生党支部,将毕业生特点和实际需求结合,如以缓解就业、学业压力为目的开展的组织生活,提高了组织生活质量。二是可以按研究方向成立硕士毕业生党支部。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心智较成熟、阅历较丰富和形成了研究小群体,支部建在实验室上增强了就业期间的信息量,利于缓解压力,例如不同实验室的支部之间开展交流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支部文化正能量的有效传承。最后,建立流动成员党支部。由于部分毕业班学生党员长期实习且地点在校外,针对这部分党员组织应准确统计成立党小组,利用周末或假期实践开展党员教育,实现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不留空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