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析
1.提高服务意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前提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宗旨、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创新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思想前提。
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增强服务意识。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同群众相结合。如果我们的党员,一生一世坐在房子里不出去,不经风雨,不见世面,这种党员,对于中国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没有呢?一点好处也没有,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人做党员。”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提高群众意识,必须理论先行。定期开办党务干部培训班,召开党务干部学习会,加强对党务干部,尤其是年轻党务干部、新任党务干部的教育与培训,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提高党务干部的理论素养,使党务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内容,深刻领会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从而坚定服务群众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二是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党务干部下基层,多与一线教师员工和学生走在一起,了解他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状况,反映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中增强服务意识。
在实现好群众利益中提高服务意识。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师生员工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师生员工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工作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惠民政策,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2.提升服务能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建设创新民办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核心就是要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实现群众利益,推进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建设。
提高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必须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加强政治教育,提高内在涵养素质。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国情教育、经典文件导读等加强党员队伍先进性教育,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做好服务群众的表率。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切实解决党员队伍的“本领恐慌”问题。民办高校党委应注重对党员干部服务能力的培养,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基层党务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服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群众需求。三是加强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提高服务本领。民办高校党员干部应经常深入基层,建立层级之间的联系、帮带体制,了解基层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了解实际需求,了解对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在实践过程中增进与师生员工的感情,增强党组织的感染力和向心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内在素质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拓展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方式。新的历史时期,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挑战,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一是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党组织可以开展帮困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开展慈善助学服务。针对性服务立足实际,可以投入较少的成本,收获最大的成果。二是开展前瞻性服务。党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党员联系群众的制度,经常深入群众中,了解群众的需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的积累和爆发。三是依托网络平台,开展信息化服务。让师生员工及时了解国家政策,了解校园党建工作的进展,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信息。四是提供多样化服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应以师生员工所需、所盼、所急为指针,从思想、心理、经济、文化、健康等多方面关心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应努力做到立足于学校、学生及自身的实际,扎根基层,扎根群众,避免服务形式活动化,服务内容空泛化。
3.优化服务内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
内容是创新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基础。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内容,只有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才能更好地为群众谋福利,实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深入了解群众优化服务内容。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首先要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走的是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共产党开展工作的根本目的。具体到民办高校,“群众”主要包括基层的师生党员,非党员的教职工和学生,在校工作的其他民主党派人士。由于学生这一群体背后还涉及无数家庭,因此,民办高校服务的“群众”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家长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社会群体。在实践中,发挥基层党员及党务干部与学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倾听他们的心声,反映他们的要求,代表他们的利益,使党组织的工作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建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契机,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
立足群众实际需要优化服务内容。在社会转型时期,基层社会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拓展和优化服务内容,努力为群众提供有更多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服务。一是为师生员工的合法维权提供法律和政策服务。依据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坚决捍卫基层群众的合法权利和合理诉求。二是为师生员工提供健康的精神文化服务。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之风,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风清气正的环境。三是为师生员工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服务。民办高校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种压力和难题,难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矛盾冲突表面化、剧烈化,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引导,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其对基层群众的思想引导和组织关怀功能,加强对基层党员、群众的心理疏导,引导基层党员、群众保持健康心理,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四是关心群众自身及家庭生活,给予全方位的关心与支持。全面排摸教职工的家庭状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或遭遇重大变故的教职工以一定的物质帮助。要排摸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通过设立帮困助学的绿色通道、提供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等方式,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创建服务平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支撑
服务平台和服务载体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支撑。基层党组织只有通过一定的服务平台,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将服务落到实处。
搭建党建工作平台,服务于基层党建工作和党员群众。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党务干部人手少、活动场地不足、活动经费不够等限制,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基层党组织应该创造条件,积极搭建党建工作平台,为基层党建工作和广大党员提供服务。通过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为各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和后勤保障。通过设立“党务信息橱窗”,及时公布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党建相关政策、党员发展信息、党务活动开展等情况,便于党员群众及时了解政策信息。通过设立“意见反馈箱”,搜集党员群众对党委、总支和支部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师生员工的诉求,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供高效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方便群众为出发点,设立“一站式”党员服务站点,站点的设置应做到网格化,保证服务的全覆盖,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联动的机制。
搭建帮教助学平台,服务广大师生员工。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居多,他们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缺乏,归属感较低。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设置“教师发展中心”,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和科研活动平台;发挥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联系一个或多个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对外利用行业资源开展结对共建,鼓励青年教师到工厂、企业中进行锻炼,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设立“教工之家”,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上、思想上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提高年轻教师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学生党员是学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靠,树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组织“一帮一”帮困助学活动,由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向学困生提供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帮助;组建班助理队伍,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生活上、学习中、思想上遇到的难题。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服务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应高度重视党员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开辟校内外志愿服务平台,引导师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搭建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在校内,以党总支为单位成立“志愿服务队”,党委层面成立全校性质的志愿服务组织,为迎新、献血、竞赛、运动会等校内活动的开展提供志愿服务。与校外其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学校、工厂、社区等资源,组织社会志愿者服务队,对社会组织和群众提供必要的志愿服务,如关爱特殊儿童、地铁志愿者服务、医院导医服务,社区文化创建等,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凸显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搭建教师社会服务平台。民办高校党组织应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帮助教师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工作,服务社会发展大局。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已经在这项工作开展了有效的探索,该校于2014年与嘉定区总工会签署了合作协议,由学校组织教师参与嘉定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培训”项目,从2014年6月始至8月,天华学院先后组织5名教师,为包括上海嘉定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在内的四所单位共计3000人提供了培训服务,受到了服务单位的一致好评。
搭建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拓展服务领域。民办高校党组织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构建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工作平台,探索推进“信息服务”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发展党建信息化平台,通过建立党务公开网站、网络党支部、红色微博、微信、党建QQ群等方式,创建全面系统的网络服务平台。广大师生员工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以匿名方式向党组织反映问题,提出关于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党组织寻求帮助。基层党组织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广大师生员工宣传政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握舆论方向。
5.健全服务机制: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体制机制建设是关键。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和完善密切党群关系、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评议监督等方面的制度机制。
创新联系群众机制。群众工作是基层党建的中心工作,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必须依靠制度建设来加以保证。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探索与群众交流、沟通的渠道,定期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关心群众疾苦,形成务实管用的联系群众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双联”活动机制。即一个党委委员联系一个党总支,一个教工党员联系一名或几名后进学生,从点到面,责任到位,逐步覆盖。一方面有利于党委全面了解各党总支的实际工作情况,能够根据各总支的需求给予工作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解决了教工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难题,充分发挥了教工党员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范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党员政治参与机制、利益诉求机制、权利保障机制,开通“党员求助热线”“书记信箱”,倾听基层党员群众的心声,了解党员群众的诉求,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各种困难,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三是建立和完善群众接待机制。设立“党员接待日”。每周固定一天由基层党组织书记接待群众,其余时间则视具体情况由党组织班子成员轮流坐班接待群众,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多种形式公布接访时间、地点和接访人,方便群众随时来访。
健全服务效果的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的服务评价机制,定期对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的服务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把群众赞不赞同、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评价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标准,构建以群众为主体的工作评价机制。一是深入推进群众评议工作。构建以群众为主体,以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实践效果、服务群众贡献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机制,把群众测评的结果作为基层支部工作考核和党务干部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二是建立表彰激励机制。通过服务评比、榜样树立、优秀服务事迹的宣传等精神激励方法增强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热情和服务积极性。把在服务群众过程中的表现作为党员干部选拔录用的重要指标。三是注重群众评议结果的运用。基层党组织将群众评议结果及时反馈给党员,对评议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认真改进,改进的结果要向群众公示。把服务成效作为党员干部考核奖惩、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切实发挥评议的导向性作用,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上海市民办高校党工委、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联合课题组 何鹏程 尹福会 丁彩霞 孙叶青 华 芸 刘香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