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二、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校党的作风总体是好的。但是,随着当今世界与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面对国内深化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变化以及贪污腐败、生态环境恶化的新状况,面对网络、新媒体、即时通讯的发展带来的快速、海量、繁杂的信息传播的新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直接,社会的各种变化在高校的反映越来越迅速,高校师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

为此,本课题组开展了“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状况”的问卷调查,选择了上海的5所大学,共发放了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91.5%。其中,82.5%的被访者对高校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成效表示认可。但与广大教职员工的期望,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与党员干部所肩负任务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有的党员干部存在学风不端正,思想水平不高的问题

理论学习不够,缺乏创新意识,其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难以胜任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问题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他们不懂得与时俱进,不善于学习,不会学习,也不愿学习,或者只重视业务学习,轻视理论学习,理论视野还不够宽阔,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强,工作方式方法僵化陈旧。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学校党员干部学风和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理论学习流于形式,不求实效”(26.2%的被调查人认为),“学习氛围不浓,钻研不够”(19.1%的被调查人认为),“思维僵化,创新意识不强”(22.4%的被调查人认为),“党性修养不够,思想觉悟不高”(10.9%的被调查人认为)等。

2.有的党员干部存在工作作风不实,联系群众不够的问题

宗旨意识淡薄,不能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浮夸,不重实效,好做表面文章。少数党员干部不能够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工作中独断专行,很少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只注重对上负责,不注意对下负责,在工作中把广大群众看作管理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等。有12.6%的受访者认为一些要求解决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功利主义;有9.8%的受访者认为有些干部布置工作重形式,不求实效,工作不扎实深入,虎头蛇尾;还有一些同志认为有些部门的干部有推诿不办事的情况。一些受访者认为,有的党员干部喜欢搞铺张浪费,超标准接待,节约意识差,追求物质享受,计较待遇,对工作缺少敬畏之心;有1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个别干部安于现状,纪律松懈,得过且过,对名利得失斤斤计较。

3.高校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相对滞后

其实高校一直都在抓作风建设,但总是成效不够理想,究其客观原因,高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不够。从体制层面看,在干部绩效考评、选拔任用、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完善、不科学、不公平、不合理现象,进而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了“上岗前拼命干、上岗后松一半”“能上不能下”“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上面拍拍好、下面摆摆平”的错误思想导向(有28.4%的被调查者认为),客观上导致一部分党员干部放松了自我要求,好人主义,不作为,进取意识不强和敬业精神不够(有26.2%的被调查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