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生活目前情况及主要问题
本次调研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上海高校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基本正常,51%的退休党支部至少两个月开展1次党支部组织生活;退休干部党员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并且对组织生活的效果基本满意,受访的老同志中有90%回答经常参加党支部组织生活,有66%对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效果表示“满意”或“较满意”。但同时,退休干部党支部在开展组织生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组织生活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1.组织生活开展缺少上级党组织的分类指导
不少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处于缺少组织领导状态,每次组织生活内容都由党支部书记自己定。上级党组织经常只有对在职党员的要求,却没有针对退休干部党员的分类指导意见;对退休干部党支部工作既没有要求也没有检查考核。
2.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
正如《上海市市级机关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情况调查(2012)》中指出的“少数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生活不注意有针对性地回答党员思想上的困惑,不注意对退休干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宣传引导、解疑释惑,教育手段。有的党支部全年组织活动的形式都是读报纸,有的就是“见见面、聊聊天”。
3.有的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不正常
本次问卷调查中有43%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党支部开展活动的时间是不定期的,由于集中困难、场地得不到保障等原因,这些党支部很难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经过深入调研发现,有的党支部半年集中一次,有的党支部甚至一年才过一次组织生活。
4.有的党支部设置不合理
有的党支部党员人数过多,个别支部一百多人还不分党小组;有的党支部设置时没考虑到党员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造成活动集中有困难。党支部设置不合理直接影响到组织生活的组织和效果。
针对以上提出的主要问题,课题组试作如下分析,以期找出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提出进一步完善退休干部组织生活制度、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时面临着不同于在职干部党支部的客观情况。年龄跨度大。退休干部党员的年龄跨度大——从50多岁一直到90多岁。这就导致退休干部党员群体的思想状况多样化和需求多样化。
高龄党员多。退休干部党员中年龄在80岁以上的近三分之一,他们中很多行动不便或属于“空巢”、独居老人,有的生活较困难。党支部走访慰问党员任务较重,需要开展送学上门等工作。
集中较困难。集中活动往往要克服党员居住较分散(特别是新退休人员)、场地难保障等困难。所以在调研中也有同志讲“对退休干部党支部活动要求不能太高,不一定需要每个月都集中一次”。
二是有的同志对于退休干部党支部是否应严格组织生活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一些同志——既有在职同志也有退休同志,他们有的不重视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认为退休了就可以放松要求;有的认为过组织生活主要是为了大家能见见面,内容无所谓。持这样观点的同志,难免就会不重视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对严格落实退休干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也不会积极支持和参与。
三是由于领导体制不顺,造成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时得不到分类指导和具体工作要求。本课题组去年曾做过调查,由于退管工作属于行政工作,造成约45%的上海高校只有副校长分管退管工作,而没有落实哪位学校领导具体分管退休教工党建工作。
另外,一些实行二级退休管理模式的高校,由于退休党支部分散在各学院(系),直接受学院(系)党组织的指导,而学院(系)党组织一般不会对退休干部党建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同时,学校层面的退管部门或党组织对各基层退休干部党支部的情况却并不了解。这样的体制造成“对退休教工党员的管理非常薄弱,对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工作‘无指导、无要求、无检查’,使得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什么活动、学习什么文件全凭自己‘跟着感觉走’。
四是退休干部党支部的支委班子建设得不到重视。党支部书记和支委班子工作是否得力直接影响到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和活动开展的质量。可是目前上海各高校党组织明显缺少对退休干部党支部支委干部的指导和培训。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只有26%的受访者参加过培训。一些高校没有建立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甚至对退休干部党支部制定年度计划、进行年终总结的考核要求也没有。其实,这方面的工作完全可以借鉴离休干部工作中成熟的经验做法。从上海市到市教卫工作党委到各高校每年都会举办老干部党支部负责人培训班或读书班,实践证明这对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是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缺少经费和场地保障。退休干部党支部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党费反馈,有限的经费既要用于日常活动,还要用于探望慰问困难党员、外出参观等,略显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组织生活形式的活跃和创新。而退休干部党支部活动场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这也成为一些退休干部党支部集中难保证的客观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