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联动,形成机制,使服务成效“亮”起来
1.以服务为导向,完善体制机制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加强以服务为导向的制度建设,是创新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载体中取得成效的保障。通过完善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确保党支部参与讨论本单位重要事项的工作机制,完善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使基层党组织能够围绕中心开展服务工作,使服务师生、服务社会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2.科学定位,目标管理,分类考核
创新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载体,重在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目标管理要依据高校全局管理与逐级负责的原则,科学定位,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能量化则量化,从具体事情抓起,加强检查督促,积小胜为大胜,激发全体党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以保证党建总目标的实现。
3.注重实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载体创新的实践中,要增强载体的针对性、示范性和实效性,力求事半功倍。譬如高校教师群体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精神价值方面、物质生活与福利保障方面、职业发展方面、归属感认同度、利益表达机制完善等方面的诉求。这就要求高校基层党委首先要摸清师生党员群众的切实诉求,在怎样服务好师生党员群众诉求的问题上深入研究,从而设计出党委政府支持、机关部门乐意、基层群众欢迎的有效载体,做到上下结合、内外兼顾、构思巧妙、助推发展。
创新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载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任重道远。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对创新基层服务型党组建设载体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时刻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实践,以服务为导向,继续夯实基层组织、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融合传统党建工作方法与现代网络、易班、微信等媒介,以师生党员群众为本,以全覆盖为目标,整体联动,注重内核,创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载体,努力使每一项工作都成为师生员工的满意工程,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贴心人,构建“学校党委联系党总支服务师生群众、机关党组织服务二级学院党组织、党支部服务党员、党员服务师生群众”的“四位一体”联动服务网络。
(上海政法学院课题组 马洪亮 王 静 王 庆 高志刚 文立月 连淑芳 杨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