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层干部推动改革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
改革步入“深水区”以后,包括中层干部在内的高校领导干部,首先要具备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素质。这是共性要求。当然,还必须具备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对于高校中层干部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要素,全体受访者高度聚焦于思想力、学习力、行动力、创造力、凝聚力上,选择比例均在90%以上。对5个核心要素,按重要性程度高低,依次排序为行动力、学习力、思想力和凝聚力、创造力。从排序可以看出,就高校中层干部而言,“落实”是第一位的任务,落实在于务实、在于行动。
1.行动力
行动力包含着中层干部推进落实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依法治理的能力、破除壁垒的能力。最主要的,高校中层干部首先要紧密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贯彻落实《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贯彻落实学校党委、行政部门对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并要在积极推进上下功夫。在学校中,中层干部承担着“中观”决策的职能,能否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对于推动改革发展至关重要。决策力的高低,首先要看决策是否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是否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教育理念,是否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是否有利于大学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否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是否符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科学决策还有赖于党政联席会议的贯彻落实、有赖于教授治学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师生民主权利的有效保障。偏离方向的胡乱决策、自说自话的单向决策,体现不了任何决策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蕴含着与相关部门、相关单位的有效沟通与合作,也蕴含着与班子其他成员、正职与副职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更蕴含着凝聚师生的共识与力量。依法治理的能力,主要是指法治思维能力和依法办学能力,将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行政权力的行使、学术权力(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术治理权)的保障、师生民主权利的实现达成有机统一体。破除壁垒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与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的有效对接,二级单位(部门)内部治理体系的优化,克服固有思想观念的束缚。总之,行动力体现的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有机统一,要求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将各项改革发展举措落到实处,还要善于把群众的创造凝练成可复制、可操作的成果。
2.学习力
改什么、怎样改,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不能全凭经验办事,更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对于高校中层干部推动改革发展能力要素中的‘学习力’,您认同哪些构成要件?”对于这个问题,全体受访者依次选择了“自觉学习高等教育先进的管理理念、思路和方法”“自觉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自觉学习把握高等教育规律”“自觉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自觉学习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大学章程》)”。在中层干部受访者中,“自觉学习把握高等教育规律”“自觉学习高等教育先进的管理理念、思路和方法”排在前两位,分别占79.03%、74.19%。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受访者中,亦是如此,分别占80%和72.5%。但非处级干部和中级(及以下)人员受访者均将“自觉学习高等教育先进的管理理念、思路和方法”排在第一位,分别占77.98%、79.33%。这说明,广大教师对中层干部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有期待的;而中层干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更认识到把握规律,避免“乱作为”的重要性。虽然选择“自觉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比例相对而言低一些,但并不说明这不重要。课题组讨论认为,受访者对中层干部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学习是持肯定态度的。总之,“学习力”强调的是“自觉”,强调的是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的是“系统深入”,强调的是问题导向、改革导向和实践导向。学习力不足,就会摸不准方向、探不准规律、找不准对策、寻不准方法,推动改革发展自然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3.思想力
按课题组预先假设,在诸能力要素中,思想力应是第一位重要的,因为思想力决定着行动力。但调查结果并非如此。课题组结合访谈后分析,这可能是受访者对校级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的能力要求上是有区别的。“对于高校中层干部推动改革发展能力要素中的‘思想力’,您认同哪些构成要件?”全体受访者的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思维”“发挥大学功能的整体思维”“依法决策和治理的思维”“坚持办学方向的底线思维”“具有正确的权力和利益观”“具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可见,高校中层干部在推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要坚持立德树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贯穿始终;要把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办学的价值目标。高校中层干部能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决定着改革发展能否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底线思维能力”。能否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决定着高校能否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利益问题。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以后,中层干部对人财物的资源调配权加大;另外,改革本身也面临着利益的调整。因此,必须对中层干部的权力实行有效制衡,也需要高校中层干部具有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值得指出的是,选择“具有正确的权力和利益观”这个选项的业务人员明显高于管理人员,更高于处级干部,三者的比例分别为53.06%、42.28%、37.1%。这表明,群众对处理好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利之间的关系是有期待的。因此,中层干部的思想深处一定要有群众观点,履行职责一定要站稳群众立场。思想力的水平,反映了中层干部的全局观、权力观、价值观、事业观、群众观。
4.凝聚力
推动改革发展,绝不能单挑独斗,而要凝聚师生改革发展的共识,凝聚推动改革发展的力量,形成协同推进的强大力量。“对于高校中层干部推动改革发展能力要素中的‘凝聚力’,您认同哪些构成要件?”全体受访者依次选择了“公平合理配置资源”“在利益面前以身作则”“做好服务师生的工作”“去行政化色彩”“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在学校,教育资源是教师、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依托。有些资源,属于稀缺资源,如高级别的专业技术岗位、高精尖的实验设施、高级别的人才项目、教育名师的教学安排等。教师、学生对此关注度极高,中层干部一定要把这些资源的配置放在阳光下运行。还有诸如资金、人力资源、教学科研场所、绩效分配额度、骨干教师激励等,也都要公平公正合理地配置。要考虑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特点,还要考虑不同任务和目标的要求,并依此制定分类管理的办法,切忌“一刀切”“切一刀”。中层干部在利益面前要做到以身作则,绝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特殊利益,更不能“霸占”学术资源。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配置资源的前提是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把情况摸清楚,把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平衡好。面对利益格局的调整、体制机制的改革,要善于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善于集民智、聚民意,不要把自己当成“官”而去“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汇聚强大的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5.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也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发展的动力。“对于高校中层干部推动改革发展能力要素中的‘创造力’,您认为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全体受访者依次选择了“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协同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群众创造智慧的充分涌流”。可见,创造力,要符合大学的功能定位,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规律,要善于把正确主张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否则,创造力就失去其固有的意义,失去力量的源泉。因此,我们绝不能把创造力简单地理解为“翻新花样”“翻烧饼”,更不等于简单地否定过去。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累积下一些“顽疾”,但我们不能将过去正确的做法、好的经验“小孩污水一起泼掉”,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以后,高校面临着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利益格局的不平衡、力量整合的不顺畅等新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中焦梗阻”的现象,确需中层干部解放思想,破解发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