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卫系统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管理体制

(二)教卫系统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管理体制

随着中央和市委越来越重视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系统各级党组织把加强和改进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逐步聚焦其中的瓶颈问题,理顺管理体制。

1.市教卫工作党委层面

在机构设置上,根据对象的不同政策与特点,市教卫工作党委设有老干部处,为负责系统离休干部与退休局级干部党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党委职能部门,同时兼管市教卫工作党委、教委机关离退休干部党建、管理与服务工作。市教委人事处下设市高校退休教职工管理委员会(市高校退管会),主要职能是服务和管理系统高校退休教职工,而不负责高校系统退休教职工党建工作。针对退休干部数量不断增加的实际,先后制定下发上海市高等学校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实施办法和局级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试行意见等有关文件,在全面做好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的同时,对退休干部党员的组织管理提出相应要求。由于历史沿革以及政策原因,在组织领导上,未设置专门机构或领导小组等非常设机构,未明确分管领导,也未建立相关的研究协商会议制度。

2.系统基层单位层面

从调研情况看,多年来,教卫系统各单位党委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实践,开展退休干部党建工作,逐步建立形态多样的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管理体制。以教卫系统占比重最大的高校来看,存在以下三种党建组织模式:

一级管理。此类高校设校级离退休工作处,或将老干部办公室与退管会合署办公,作为党委的职能部门,对离休干部和退休干部实行共管。依托这一校级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部门,设立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党总支等,二级学院教职工退休后组织关系转入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党总支。离退休工作部门配备专职党务工作力量,对退休干部党建工作进行统一指导。最为典型也是历史最长的是上海大学,该校1994年四校合并组建新上大即采用这一模式。之后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等高校相继采用了这种模式。目前,全市已有7所高校对退休干部党建实行一级管理,占高校总数的21.2%。

二级管理。此类高校退休干部党建工作主要由二级院系管理。为数众多的高校分别设立老干部工作部门和退休教职工管理委员会,老干部工作部门由学校党委领导,退休教职工管理委员会由学校人事部门分管。按照退休干部层次和相关政策,局级退休干部单独成立党支部,直属学校党委领导或校一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分管。

处以及处以下退休干部由退休教职工管理委员会服务管理,但党建工作主要由二级院系分党委负责,退休干部党组织关系与在职干部混合在一起,又可细分为两种组织模式。一是校级层面设有如领导小组、老龄工作委员会等虚设机构,建立了联席会议等相关制度,或成立退休党委(总支)等对二级院系退休党建进行工作指导,提出具体要求,形成校和院系分级管理退休干部党建的组织模式。二是校级层面没有一级实体或虚设机构代表党委指导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组织部门对二级院系布置党建工作时主要针对在职党员,缺乏对退休干部党建的分类指导。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由二级院系管理。这是复旦等相当一批高校的退休干部党建组织模式。

一级半管理。介于一级和二级管理之间的党建组织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同济大学,一方面,依托校级层面离退休工作办公室成立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对离休干部、退休局级干部、学校机关退休干部,设置33个党支部,进行一级管理,党的工作与行政工作二合一;另一方面,其他64个退休干部党支部仍由二级院(系)分党委管理。校离退休党工委对二级院(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尚无指导的职能,但在开展重大党内主题教育活动时,由组织部门牵头,承担实施对退休干部党组织和党员的分类指导工作。

为便于比较研究,我们绘制了课题组实地调研的复旦、同济、上大、交大医学院四所高校退休干部党建管理体制有关情况(见表1)。

表1 高校退休干部党建管理体制与模式比较

(续表)

对比系统各单位退休干部党建管理体制的几种实践模式,我们认为,一级管理与二级管理各有其适应本单位的合理性,各有利弊。相对二级管理,一级管理便于党委对退休干部党建统一指导和管理,提出适合老同志特点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借鉴和共享离休干部党建的经验和资源,但也存在老同志与原工作部门关系疏远的不足。而实行一级管理最大的制约条件是对人员、经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高校特别是规模比较大的高校很难复制。二级管理中分级管理比集中管理多了一层校级层面的管理,也多了一层党建工作力量。综合来看,同济大学的一级半管理模式比较特殊,是较为值得关注的党建组织模式,即在校级层面依托离退休工作部门设立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应由组织部牵头,具体承担实施对二级院系退休干部党建的分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