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略论高句丽在刘宋时期的南、北朝倾向
一、高句丽的南朝倾向及其原因(436—466)
(一)从“冯弘事件”看政治地理因素对高句丽南朝倾向的影响
(二)南朝与北朝对高句丽的册封
二、高句丽的北朝倾向及其原因(436—480)
(一)南北军事实力的转变对高句丽朝贡的影响
(二)从“冯弘事件”到“联姻事件”——高句丽与北魏冰冻期的入口与出口
三、余论
刘渊与太原王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小 结
论李勣的为臣之道——兼谈李勣种种政治行为的原因
一、李勣生平简介及其战功
二、李勣降唐获得“纯臣”称号的始末
三、在玄武门之变中持“辞”的态度
四、太宗托孤与成功应对信任危机
五、叩拜见血及献谄高宗
六.关于武则天立为皇后一事
七、李勣之韬光自保
总 结
燕魏参合陂之战
一、战前燕魏关系
二、战役经过
“由外至内”——中唐以降道教发展演变试论
一、外丹派的危机
二、外丹派的自救
三、内丹派的彰显
四、内丹派发展后的外丹与内丹
“事胡者”刘武周政权始末
一
二
三
小 结
陕东道大行台演进考
一
二
三
(一)陕东道行台阶段
(二)陕东道大行台雏形阶段
(三)陕东道大行台
读《晋书·朱序传》的几个问题
一、朱序的家族出身
二、朱序仕宦历程
(一)兴宁至咸安时期
(二)宁康、太元时期
三、朱序助晋败秦的动机分析
论北周宣帝时期皇权的加强——以六官迁转为考察中心
一、由家族权力到皇权
二、周宣帝时期皇权的迅速加强
三、周宣帝加强皇权与杨坚代周立隋事件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巾子与雅士风度
一、巾子的发展演变
二、魏晋时期巾子的主要种类
(一)幅巾
(二)纶巾
(三)幞头
(四)帻
(五)角巾
(六)葛巾
(七)其他种类的巾
三、巾子所反映的魏晋风度与社会因素
(一)社会政治背景
(二)佛学道教玄学的发展
(三)文人士大夫心理变化和社会风气
(四)民族交流的影响
四、小结
由“矛盾之说”引出的“自相矛盾”——读《韩非子》的一点发现
云梦秦简所见秦代下层吏民及刑徒的衣食情况
一、引言
二、云梦秦简中所见秦代百姓的日工资及伙食标准
(一)秦代平民服劳役时的日工资及伙食标准
(二)秦代刑徒的粮食标准
(三)秦国驿传人员的伙食标准
(四)秦国士卒的伙食标准
三、云梦秦简中所见秦代刑徒衣着的价格
四、结语
从“乱世桃源”现象探城市发展嬗变——“十六国”时期敦煌城市发展浅谈
一、丝路传奇的开幕
二、乱世中的净土
三、兴盛的儒家释教
四、“桃源”现象与城市发展要素
试论蜀汉后期的军政关系
从“倾国北伐”到“惟急是应”:军政统一的维系
“都邑无宰相位”:军政的分离
军政分离的后果
余论:实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阻碍
评《商君书》的“壹务”思想
一、商鞅及其学派思想的发展阶段
二、“壹务”思想
(一)重农战
(二)实行法治
(三)刑赏
(四)反智的愚民思想
三、商鞅及其学派“壹务”思想的影响
(一)对秦国的影响
(二)促使秦国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并对我国以后的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的原因
一、春秋战国学术自由表现
(一)自由的风气成就着自由的时代
(二)诸子各家内部的分化与繁荣
(三)诸子各家的相互借鉴与影响
二、春秋战国学术自由的背景
(一)经济背景(经济制度大变革导致礼崩乐坏)
(二)尊贤——列国对知识分子的重视
(三)高品位的学术群体——“士”阶层的兴起和发展壮大
三、余论
(一)从百家争鸣到一家之言
(二)今天的思考
试论秦汉商人迁徙及其影响
一、秦汉商人迁徙的原因及路线
二、商人迁徙的影响
三、小结
明代后期坊刻通俗小说述略
一、明代后期坊刻通俗小说繁盛之原因
(一)政治原因
(二)经济原因
(三)社会原因
二、明代后期坊刻通俗小说作者浅探
(一)书坊主人自编
(二)下层文人的创作
(三)名士的参与
三、明代后期坊刻通俗小说的类型
(一)历史演义小说
(二)公案小说
(三)神魔小说
四、明代后期坊刻通俗小说的商业色彩
(一)形式上的改进(包括广告和插图的运用)
(二)版式的改变
五、明代后期坊刻通俗小说的贡献
海兰察与乾隆朝第二次金川战争
一、参赞大臣时期(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至三十八年九月)
(一)木果木战役的过程
(二)海兰察在木果木之役中作用如何
(三)海兰察的善后行动
二、领队大臣时期(乾隆三十八年九月至三十九年十月)
(一)海兰察与罗博瓦山之战
(二)海兰察与色淜普和喇穆喇穆之战
(三)海兰察与逊克尔宗之战
三、第二次参赞大臣时期(乾隆三十九年十月至四十一年四月)
(一)力战负伤
(二)协助明亮
(三)攻克官寨
四、余论
《红楼梦》所见节日文化初探
一、《红楼梦》中的节日概况
(三)其他节日
二、节日饮食
(一)新年期间的饮食
(二)端午节饮食
(三)中秋节、重阳节饮食
三、节日娱乐
(一)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二)端午节的娱乐活动
(三)中秋节、重阳节的娱乐活动
四、节日禁忌
(一)语言禁忌
(二)行为禁忌
五、《红楼梦》中略写的节日及风俗
(一)清明节
(二)芒种节
(三)七月十五
(四)十月一日
(五)消寒会
(六)腊八节
结束语
浅论清代乾嘉道三朝对骂詈罪的定罪量刑尺度问题——以清代成案汇编的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一、骂詈罪的历史溯源及传承
(一)对骂詈一罪的历史考察
(二)乾隆朝在骂詈罪的判定上对前代的继承
二、骂詈罪的几种典型形态的案例及其相应的定罪量刑
(一)按骂詈的对象来划分
(二)按骂詈的程度来划分
三、对乾嘉道三朝骂詈罪定罪量刑特点的认识
(一)封建道德礼法高于律例条文
(二)社会风尚的改善让步于统治者的社会控制
(三)余论与启示
王赓武先生的五代史研究小议——以对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一书的评价为中心
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前镇海炮台的布防状况
地 理
炮台数量
炮台建置
火力配置
台基状况
(一)石炮台
(二)暗炮台
清政府处理曹州教案之评析
一、清中央政府处理曹州教案之得失
二、地方政府处理之分析
清末甘肃咨议局议员考略
一、甘肃咨议局之背景
二、甘肃咨议局议员研究之问题
(一)议员人数问题
(二)会期问题
(三)议员身份问题
三、结束语
梁启超“开明专制”思想的思想根源探析——兼论梁启超政治思想背后的静态思维模式及动态思想转化
一、梁启超开明专制思想的两方面主要内容及由此反映出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动态思想转化
(一)梁启超对开明专制的必要性和有用性表示信任,非理性地依靠专制王权及其背后的一贯思维模式
(二)对“君主立宪”政体可行性、可靠性的质疑,理性地暂时放缓“君主立宪”思想进程背后的动态思维转化
二、梁启超政治思想及近代政治改革思想的基本品格、基本特征评价
(一)“国家理性”的基本价值取向及由这一价值取向决定的集体主义的基本道德观及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
(二)改革进度充满激进浪漫主义色彩,制度选择上信奉“制度决定论”“制度万能论”的错误信条
三、总结
李鸿章外交策略研究
一、外交内政相为表里
二、明是和局、而必阴为战备
三、诚信相交
四、以夷制夷
五、李鸿章外交策略评价
名实背后的意义冲突——以清末修律中的张之洞为中心的考察
研究综述
修律动因:关于治外法权的另类想象
礼法之争:关于律文的不同解读
(一)关于罚金问题
(二)关于虚拟死罪问题
(三)关于《刑事民事诉讼法》和《新刑律草案》
结束语
章太炎叙
五四学生与世界潮流:五四思想两歧性的一个考察
一、转型时代的五四学生群体
二、做世界的“弄潮儿
三、“新潮”与“国民”的双重变奏
四、余论
历史与现实的错位:1943年新生活运动在陕西
一、抗战时的陕西
二、1943年陕西“新运”内容
(一)经常工作
(二)季节工作
三、小结
章太炎史学教学思想探究
一、章太炎早年之教育
(一)教育世家
(二)良师益友
二、章太炎之史学教学思想
(一)讲大体
(二)贵自学
伏波惟愿裹尸还——晚清/民国海军“伏波”舰小史
性能概况
效力海疆
折戟闽江
鞠躬尽瘁
小 结
从偏隅小岛看中国与日本的近代化准备——以澳门与出岛为例
一、澳门之于中国
二、出岛之于日本
三、澳门与出岛之间的差异与原因的思考
四、结语
1940年前后西安妇女战时工作考察——以《战时妇女》为中心
一
二
(一)组织与宣传
(二)征募与慰劳
(三)其他
三
浅析近代中日两国对外国开国要求的不同态度
一、中日两国对外开放的方式不同
二、教育的差别
三、对西方文化的处理方式不同
四、本国的世界环境不同
浅析1942年驻缅中国远征军指挥权的归属
一、缅北战场的归属问题
二、中国远征军指挥权的归属问题
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札记
一
二
三
四
东方具钮镜的本土起源论
一、铜镜起源研究现状
二、用途的异同
(一)东西方铜镜的普遍用途
(二)东方铜镜的特殊用途
三、形制的区别与交流
四、纹饰的区别与交流
五、结论
胡文化影响下的唐宋妇女服饰文化内涵之比较
一、胡汉文化“交融”下的唐代妇女服饰
二、胡汉文化“并行”下的宋代妇女服饰
三、胡文化影响下的唐宋妇女服饰文化内涵之比较
四、结束语
从《太平广记》中的铜镜记载论唐代镜文化
浅谈我国古代妇女的花钿妆
一、花钿妆的起源
二、花钿妆的兴盛
(一)形状与材质的多样化
(二)色彩的丰富性
(三)粘贴位置的演变
三、花钿妆的衰落
(一)材质、色彩的单一化
(二)粘贴部位的同一化
(三)衰落的原因
唐东南道行台考论
一、关于杜伏威降唐与东南道行台建置三史记载的矛盾
二、关于杜伏威降唐与东南道行台建置的考论
三、东南道行台政治地理沿革
史书所记关羽史事辩疑
一、关羽研究概况
二、从史书看关羽
(一)关羽的身世
(二)关羽史事释疑
(三)关羽的品性
(四)关羽与刘备的关系
(五)关羽与诸葛亮的关系
三、结语
略论清末民初上海地区的石印古籍
一、石印技术和石印古籍的产生
(一)石印技术的产生
(二)石印本兴起的原因
(三)石印本的特点
二、上海地区石印古籍兴起的背景和历史条件
(一)石印技术传入上海地区的时间
(二)上海地区石印兴起的历史条件
(三)上海地区石印古籍的发展
(四)有代表性的书局
三、上海地区石印古籍的衰落及其影响
(一)石印古籍的衰落
(二)石印古籍的地位和影响
(三)石印古籍目前的保存和收藏价值
“金鸡”考
唐代葬俗——以《封氏闻见记》为中心
一、唐代盛行为死者焚烧纸钱之风
(一)纸钱的名称、起源
(二)凿钱人
(三)纸钱的类型
(四)纸钱的作用
二、唐代盛行为死者立碑撰志之风
(一)碑志溯源
(二)碑碣的等级及形制
(三)唐代文人撰碑之风潮
三、唐代盛行“道祭”之风
(一)何为道祭?
(二)道祭的仪式
四、唐代盛行墓前立“羊虎”“石人”、种“松柏”之风
五、唐代的“国忌”和“私忌”
六、结语
汉代上冢习俗浅谈
一、上冢习俗的起源和发展
二、汉代上冢习俗的形式和内容
三、汉代上冢习俗兴盛的原因
四、汉代上冢习俗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浅说关中地区洞室墓的起源年代
一、序言
二、战国以前关中地区洞室墓的发现情况
(一)扶风刘家墓地
(二)长武碾子坡墓地
(三)长安大原村墓地
(四)长安张家坡墓地
三、关中地区洞室墓的若干问题
(一)洞室墓主人的身份问题
(二)先周、西周时期关中地区洞室墓的年代、分期及源流
(三)关于先周、西周时期关中地区洞室墓的族属问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