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贤——列国对知识分子的重视
和而不同的开明政治和舆论开放的言论自由,是这一时期较为明显的政治特征,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不惜代价招揽人才,而最为普遍的就是举贤任能,各国国君尊贤、任贤的一言一行也给了当时知识分子以极大的鼓舞。这一时期的尊贤,不受身份、地位的限制,只要能够有定国安邦之能或者只是一技之长就可受到尊重,身价便会因此而倍增。管仲相桓公,最终使齐国首霸中原,但是管仲却出身于平民,就连管仲自己也毫不隐讳自己的身世:“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12]晋文公以五贤人(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13]相佐而霸业可成,他认为“举普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14]。而文公后的晋悼公更以自己的雄才大略,继承先祖大业,即位之初即“选贤良”,他尊贤、选贤、任贤、用贤,时“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15]这实为“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的楷模,当然,这只是这一时期尊贤、举贤的一个缩影。
列国尊贤,却也有一种怪现象,往往有才能的人,在本国很难得到重用,反在他国得以施展才能,如“楚虽有才,晋实用之”“秦穆公西取由余,东得百里奚,迎蹇叔,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16]
但不管怎么说,尊贤作为这一时期一种新的社会风气一方面使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走到社会前沿,能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同时还帮助“用贤者”达到富国强兵,实现霸业。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另一批“屡仕不就”的知识分子,他们虽然周游列国,往往仍然很难得志,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理想,当自己的学说和主张无法通过政治的途径实现时,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聚徒讲学”“著书立说”这种学术的渠道,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寄托于弟子,寄托于后世,这客观上也为当时的学术自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