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之史学教学思想

二、章太炎之史学教学思想

章太炎晚年有大国手二国手之教育宏论,多为近代学者所称道。王玉华师云:“章太炎此一‘大国手’‘二国手’宏论,实也可辉耀千载而不替。唯其如此,在章太炎门下才出现了像鲁迅、周作人、钱玄同、黄侃、吴承仕等足可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光映千秋的大师,章太炎其他弟子则不计其数,遍布于当时国内各大学的讲坛,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界的重要力量,其影响至今未替。”[48]然则,诸前辈于章氏此论皆未有所阐明,不能释鄙怀。今不睽庸昧,试求其原理,并举例以明之。章氏大国手二国手之论,余所见者二,其辞异而旨同,兹录如下:

《菿汉闲话》:“东原(戴震)云:‘大国手门下,不能出大国手,二国手门下,反能出大国手。’盖前者倚师以为墙壁,后者勤于自求故也。然东原之门,即有王、段、孔三子,所得乃似过其师者,盖东原但开门径,未遽以美富示人。三子得门而入,始尽见宗庙百官耳。前世如张苍门下有贾太傅,而贯长卿辈经术不过犹人;梁肃门下有韩退之,而籍湜辈文学去退之已远,则真所谓二国手三国手门下能出大国手,大国手门下不能更出大国手也。”(《制言半月刊》第13期,1936年3月,《太炎文录续编》卷一)

“大国手门下,只能出二国手;二国手门下,却能出大国手。大国手的门生,往往恪遵师意,不敢独立思考,学术怎会发展;二国手的门生,在老师的基础之上,不断前进,故往往青出于蓝,后来居上。所以一代大师顾炎武的门下,高者也不过潘耒之辈;而江永的门下,竟能出现一代大戴震。”(汤炳正《忆太炎先生》,《中国文化》第8期)

此二材料中,最能指明章太炎之旨意者,在“但开门径”与“勤于自求”(独立思考)八字而已。“但开门径”者,师也;“勤于自求”者,弟子也。要而言之,章氏之旨意,在“教”“学”二字。学之旨意,贵在学者勤于自求,独立思考。其义浅显,章氏已言之甚详,无需赘言。而教之旨意,或有能知其意而不能道者,宜细加推阐。章氏曾比较惠栋与戴震二巨儒曰:“就学问论,戴震不如惠栋[49],然惠栋不再传而奄息,戴震弟子却放异彩于清代。”[50]何故[51]?惠栋好博尊闻,其弟子大共笃于尊信,缀次古义,鲜下己见;戴震综形名,任裁断,其弟子数家,分析条理,皆缜密严瑮,上溯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括而言之,其最大之区别有二[52]:一曰治学手段殊:惠氏墨守汉学家法,而戴氏另辟新径;二曰治学态度异:惠氏不能使学者自由探求,留其发展之余地;而戴氏任学者自求新见,贵在发明。章太炎与弟子吴承仕论学时亦云,“惠氏温故,故其徒敦守旧贯,多不仕进。戴氏知新,而隐有所痛于时政,则《孟子字义疏证》所为作也”[53]。如此,则明章氏之“教”义,至少应囊括治学之法与治学之态度二者。章氏云戴氏但开门径,此门径施之于教,即为讲大体。章氏于顾炎武说经之法亦曾加以研究,其云:“顾氏说经,均论大体,小处不讲。”[54]章氏于此论中另举顾炎武为例,是为明证。治学之态度,以有所发明为贵。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一书,论朴学之治学传统曰:“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摒。……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亦不以为忤。”章氏秉承朴学传统,其讲学说教,亦持讲大体与贵发明二端。兹以章氏史学教学思想为例,作一说明,虽或未足尽之,亦窥其大体矣。章太炎曰[55]:“环球诸邦,兴灭无常;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其能屹立数千载而永存者,非独政教饬治而已,必有特异之学术,足以发扬其种姓。此学术者何?国学、国粹是也!自余学问,皆普通之技,惟国粹则为特别。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国家之存灭,今若论民族独立,必先以研求国粹为主;而国粹又以历史为主。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夫国无论文野,要能守其国性,则可以不殆。所以卫国性、类种族者,惟欲言历史为亟。夫人之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故历史实为国人应备之常识。然中国历史乃中国独有之学,非共同之学,故纵详知别国历史而不知本国历史,亦为常识不备。惟有晓得本国历史,方可谓有常识!”[56]章太炎以为,一国之历史有如一家之家谱,所载尽是已往之事,其错综繁复,无一定之规律;而历史为之归纳,分类记载,使阅者据之而知国家强弱之因,战争胜败之由,民族盛衰之变迁,乃人生处世所不可须臾离者。读史之士,虽学力不同,其识见亦异,然读史“省功而易进,多识而发志”[57]之功效则同。若能熟知历史,据以致用,其上者察见社会之变迁,方略之当否,如观棋谱,以得其运用之妙;其次则牢记事实,考制度,明沿革,如读家中旧契,以备行政之采择[58]。且章氏所处之时代,民族存亡系于一线,国家废立只在瞬间,学者求学,亦为保国,故斯世之学可谓切要之学。章氏曰,今日切要之学有二途:一曰求是,二曰致用。然求是之学不足以致用,致用之学亦不俱合于求是。故能合致用与求是二者冶于一炉者,即为今日切要之学[59]。今学校法政、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诸科中,能为此者,其唯在史[60]。藏往知来[61],史学教学之功用,大抵如此,故学校尤应提倡历史一科。

经史传世,江河不废。然则,史书宜于自读,不宜于演讲[62]。何者?“大约学问之事,书多而文义浅露者,宜各自阅览;书少而文义深奥者,宜教师讲解。”历史非科学之比;科学精奧,非教师之讲解,不能明了。历史不然,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在读者各自心神领会。历史一科,其书虽广,而文易知,其事虽烦,而贤人君子之事与夫得失之故悉有之。其所从入之途,则务于眼学,不务耳学。如此,则为师者亦得以余暇考其深浅也。然疑古思潮骤起,今文遗祸犹在,学风转瞬凋敝,“今之学者,务欲速成,鲜有肯闭门读书十年者。”[63]学者讳其伧陋,遂转作妄说,以史为不足谈,其祸又大矣!而学校偏重讲授,鄙弃自学,其于史最疏。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虽大学诸生,犹多有未闻[64]。故史学渐衰,其祸遂中于国[65]。章氏素以弘扬国粹、保存国性为宏愿,其致力于斯亦勤,及此虽弗能为力,然亦谋求救弊之法。“思所以振之,视诸先正从容讲授之世,故已难矣。仆所为夙夜孜孜以求维持于不敝者,复不能尽与前修同术。”何者?“今昔时代不同,今日之讲学不如往昔矣。”[66]“近代学者,率椎少文,文士亦多不学。”[67]天地已易,四时已变,而“教学日偷”[68]有见于此,章太炎主张宜进行史学教学改革。其主张有二:一讲大体,二贵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