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史记》体大思精,列传为其中之一,目的是“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而太史公写《老子韩非列传》又有他特别的理由,“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非揣事情,循劫理”。可见是因为李耳、韩非在思想学术上的重大贡献。在这篇合传中依次记述了老子、庄子、申子和韩非四个人物。老子、韩非合传,是因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这是从思想继承上划分的。庄子、申子附入也因为此,“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慘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多个人物以类相从,上溯下及,古今同传。既有利于广阔社会生活画卷的展开,又能扩大人物个性所代表的意义,此乃太史公一大创新,《史记》一大特色。
通过全篇可知四人的姓名、籍贯、身份、简历及思想。见下表:

上表内容全然出自《老子韩非列传》一篇,对历史人物叙述近致完备。另外,关于韩非的传记除上表内容外,还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刻分析,“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祛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资,反举浮淫候盘之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盎》《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因此可以说,关于韩非子这一思想家的传记已“近乎完美”。然在此篇还存在着《说难》内容的详细叙述。除去“太史公曰”的史论部分,关于韩非子的传记有1344个字,《说难》内容独占去940字,而老子、庄子和申子三人的传记一共还不到800字。太史公耗尽十六年心血著成《史记》,自认“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精雕细刻,可想而知。文笔也被誉为“舒卷自如,丰泽精刻”。那么此外,在“完美”之外,940字是何意?韩非为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老庄也是道家之祖;论影响,韩非思想为秦朝国策取向,黄老之学也是汉初指导思想,为何后者不述其书,而详于前者?《孙子吴起列传》《孟子荀卿列传》也无兵儒两家著作的述说。
若要谈论韩非的著述,《说难》也非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文学方面精典贡献也只是其一。韩非子思想大体有六个方面:一、“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二、“世异备变”的进化历史观;三、论法术势;四、论君道;五、反儒墨;六、论法家与重臣的矛盾。文学方面贡献有三:一、“论事入髓,为文刺心”。《显学》《五套》《说难》《孤愤》如此;二、驳难文体的开创。《难一》《难二》《难三》《难四》如此;三、前文的创新。《主道》《扬友》等如此。太史公自己也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故作《孤愤》《五蠹》《内外诸》《说林》《说难》十余万言”。这里又为什么偏偏详述《说难》篇?而且《说难》篇原文1218字。《老子韩非列传》中所述《说难》篇内容竟940字,仅差278字,如此详细又是何故?两篇《说难》不同之处,是否另有深意?观全篇,“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两句可作思考之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