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概况
1870年6月12日,“伏波”舰在马尾山下开工,依照惯例,由船政大臣沈葆桢等人将她的龙骨捧上了船政局刚刚告成的第三号船台。当年12月22日,在船政官员们祭拜天后娘娘等神祗之后,她从船台上徐徐滑下闽江,最终于次年4月1日竣工,造价为白银16.1万两。监造“伏波”舰的洋员,是船政代总监工法国人安乐陶(此人日后更曾监造过12艘闽局舰船)。较之船政第一号舰船“万年清”号(“伏波”的母型)“屡造屡改”的情形,“伏波”的建造显得更为成熟,改动较少,而适航性能也凌驾其上。
“伏波”身材修长,线条洗练,造型相当美观。她的材质为木胁木壳(木料购自暹罗),运用铁钉连接捻缝工艺制造。针对“万年清”在航行中暴露出的“长而且大,吃水亦多,以致行驶极难”的缺点,她的舰体在母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长度缩短2丈有余,为217.8尺(此尺为营造尺,每尺合0.32米,下同。不少资料把营造尺当作英尺或市尺,实误),宽度增加3尺,为35尺,舰艏吃水11尺,舰艉吃水13尺,排水量1258吨。其主机是从法国进口的卧式蒸汽机,使用两座圆式锅炉,制动功航速10节。作为风帆蒸汽混合动力的军舰,“伏波”功率150匹,指示功率580匹,备有面积1333.2平方米的风帆。
在船政局创设之前,左宗棠即确定了舰船应平战两用的思想,认为这样的舰船平时可运输,战时可作战,一舰两用,能够节约经费。因此,船政局早期的舰船,多数都是些半军半民的角色,既装备了几门火炮,也可以跑运输。“伏波”也不例外,她的货舱可载货560吨。因此,虽然一般称其为炮舰,其实要称武装运输舰也无不可(甚至有航运史方面的资料称“伏波”为货轮,可见她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运输船使用的)。闽局舰船的通用性适应了海防和航运的双重需要,但同时也造成了性能的低下。薛福成曾辛辣地批评这些身兼二职的舰船“运货不逮商船之多,战阵不若兵船之劲”“欲求两便而适以两误”,此言的确切中了一味追求通用性的弊病。
“伏波”的武备为:阿姆斯特朗114磅(160mm)前膛炮1门、阿姆斯特朗40磅(120mm)前膛炮4门、阜物士40磅后膛炮4门。比起她的吨位,这样的武备确实不能算是强大(阿思本舰队的旗舰“江苏”号与其吨位相近,虽然是较落后的明轮炮舰,亦装备有180mm前膛炮1门、114mm前膛炮4门、30磅前膛炮2门,火力超越其上),这也是她的通用性所造成的。
“伏波”全舰编制98人,首任管驾为布国炳(1871年10月任),此后继任者分别为贝锦泉(1873年任)、林国祥(1877年任)和吕文经(1883年任)等人。
“伏波”的姊妹舰,闽局第五号舰船“安澜”的各项性能与“伏波”大体一致,所不同的是安装了闽局自制的轮机和锅炉,载货量减为400吨,武备改为62磅炮1门、40磅炮4门。或许是因为国产货成本较高,“安澜”的造价比“伏波”贵了4000两。
闽局此后建造的“飞云”“济安”等一系列千吨级兵商两用舰船的技术参数也与“伏波”相近,因此,有国外网站把“伏波”“安澜”“飞云”“济安”“元凯”“登瀛洲”“泰安”七舰统称为“伏波”级(FooPu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