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生平简介及其战功

一、李勣生平简介及其战功

首先,笔者要声明,李勣并非影视剧和小说中那个半仙式的神机军师——徐茂公,一身道袍,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所谓“茂公”其实是与他的字“懋功”同音,后来被小说家演化成为“茂公”。《李勣墓志铭》说其为“高平之著望焉,后寓济阴,又居东郡,今为卫南人也”[3]。而且墓志中说他的曾祖父、祖父都身居显赫官位[4]。但是在《册府元龟》卷三二〇《宰相·识量》中却称李勣“不识字、不读书却懂得犁地、下种、收割、打场、碾麦”等一系列农活,俨然一个农夫形象,这似乎与他“高平著望”的身份相背离。而在《旧唐书》中李勣也自称“我山东一田夫耳”,范祖禹在《唐鉴》中也曾说“勣本群盗,不学无识”这样看来李勣出生并不是所谓的“著望”。李勣本姓徐,降唐后,高祖赐其李姓,因犯李世民讳,单为勣,历任并州总管、兵部尚书、宰相等显要官职。

李勣战功显赫,他东征王世充、刘黑闼、徐园朗,南下战胜辅公祏,后又远征突厥,贡献非凡,为开创唐的万里河山,立下汗马功劳。在攻取洛阳的战斗中,李勣的功劳仅次于李世民。“论功行赏,太宗为上将,勣为下将,与太宗俱服金甲,乘戎辂,告捷于太庙。”[5]《贞观政要》卷三《任贤》中写到“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信)、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将他与汉朝的名将相提并论。《旧唐书》卷六十七《李勣传》中,因在并州抵御突厥的军功甚伟,李世民对李勣以很高评价:“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李勣以弓马博取塞上长城的功名,并非“空自许”,但他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操术和政治权谋,李勣心里十分明白“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明白“伴君如伴虎”的危险,他深刻的洞察到君主专制下的为臣之道,臣子无功不受禄,功多却遭人忌,尤其是那些树大招风、功高震主者,没有见风使舵的本事,没有八面玲珑、察言观色的能力,将难保仕途。在类似李世民这样颇有魄力的皇帝的政治格局里,如果不懂生存之道,为政为臣的日子,也是惶惶不安的。因此,李勣在戎马倥偬之余,恪守中庸之道,对上无所匡正,对下也无所得罪,画像于凌烟阁,死后陪葬昭陵,风风光光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