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关中地区洞室的相关问题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关中地区洞室墓的起源年代应该确定为先周、西周时期,而非战国时期。扶风县刘家村墓地和沣西张家坡墓地为其典型代表,辅之以长武碾子坡先周墓地和长安大原村西周墓地。
这些洞室墓的年代排列顺序为:扶风刘家{长武碾子坡}→沣西张家坡{沣西大原村}。
关中地区洞室墓的直接源头应是扶风刘家村,间接源头可能是甘青地区,一路东传至关中。春秋时期关中地区未见有洞室墓,我们认为是姬姓周族和外戚姜姓羌族融合的结果,使得本属姜戎一支的这群人逐渐放弃了自身的洞室墓习俗,采用周人的竖穴土坑墓。即使偶有遗留,也随着周室的东迁而消亡,春秋时期基本上未再见到以洞室墓为墓葬习俗的人群迁居关中。
从先周到西周,关中地区洞室的形制多样化:刘家墓地二至五期墓葬形制均为偏洞式,到了张家坡西周墓地则有长方形洞室、梯形洞室、扇形洞室三种。先周、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土洞墓的形制主要为偏洞式,即曰字形。到了战国秦代,则流行凸字形洞室墓,并且流行地区空前扩大。
先周、西周时期关中地区洞室墓并没有普及,但是其呈现出逐渐被不同社会等级的人们所接受的趋势。张家坡洞室墓的墓主人比扶风刘家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扶风刘家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个别随葬铜器和玉器;张家坡随葬器物中多出土铜器。这些洞室墓流行单人葬和仰身直肢葬。葬具以棺为主,无葬具和带椁的少见。
【注释】
[1]滕铭予:《论关中秦墓中洞室墓的年代》,《华夏考古》,1993年第2期,第90—97页。
[2]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8页。
[3]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96—397页。
[4]孙英民、李友谋:《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4页。
[5]马利清:《考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9页。
[6]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第16—29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66—77页。
[8]沣西发掘队:《1984年沣西大原村西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1期,第17—31页。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记略》,《考古学集刊》第6集,1989年,第123—142页。
[10]陈全方、陈敏:《周原》,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83页。
[11]张宏彦:《中国考古学十八讲》,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72—273页。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13]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第16—29页。
[14]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第16—29页。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记略》,《考古学集刊》第6集,1989年,第123—142页。
[16]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沣西发掘队:《1984年沣西大原村西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1期,第17—31页。
[17]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沣西发掘队:《长安张家坡M183西周洞室墓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6期,第44—49页。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长安张家坡M183西周洞室墓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6期,第44—49页。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70页。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77—78页。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22]谢端琚:《试论我国早期土洞墓》,《考古》,1987年第12期,第40—48页。
[23]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第16—29页。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记略》,《考古学集刊》第6集,1989年,第123—142页。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66—77页。
[26]梁星彭:《张家坡西周洞室墓渊源与族属探讨》,《考古》,1996年第5期,第68—76页。
[2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28]雍城考古工作队:《凤翔县高庄战国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第9期,第10—14。
[29]雍城考古工作队:《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1期,第8—35页。
[30]金学山:《西安半坡的战国墓葬》,《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第63—92页。
[31]王久刚:《西安南郊山门口战国秦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1期,第27—31页。
[32]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任家嘴秦墓》,科学出版社,2005年。
[33]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尔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34]秦陵工作站、临潼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临潼刘庄墓地调查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5期,第9—13页。
[35]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第16—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