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子所反映的魏晋风度与社会因素
2025年10月14日
三、巾子所反映的魏晋风度与社会因素
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思想意识都会在衣冠服饰上有所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超然物外、风流自赏的社会风气对人们的衣着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最流行的是服饰衫子,也是各阶层通用的服装。上自天子,下至一般百姓,都将其作为日常服装。衫子与汉代的袍的不同处在于它没有袖端,敞口。特点是宽大随意。这种宽衣博带之势,飘忽欲仙之感,出自于政治混乱之时。文人意欲进贤,又怯于宦海沉浮,只得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酒、乐、丹、玄之外,便在服式上寻求抒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首服上亦不以正统的冠、冕为标准,而追求更加随意率性的巾子为主要选择。这自然与当时的道德及审美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因为平民和贵族都穿衫子,几乎难以区分身份地位的高下,反映在首服上亦同样如此。巾帻虽然名目繁多,但并无尊卑之别,两晋南朝出土的大量陶俑可以充分证明这一事实:从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及北魏宁懋石室画像石中就可看到社会底层平民戴巾的形象。在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也可看到几位文人傲慢不逊、蔑视世俗的神情与戴着巾子或梳着丱角的装束。从而使服饰出现了“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官服不知尊卑”的情况。不论是王公名士、文人儒生还是平民百姓,从他们的衣冠服饰中都可以体现出当时特有的率真任性和所谓的“魏晋风度”,这种风度正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超脱和外在的随性放达。即所谓“飘乎欲仙”与“矫若惊龙”的体现。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