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印本兴起的原因

(二)石印本兴起的原因

19世纪上半叶,铅活字版印刷术的中文制模铸字技术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石版印刷较之铅活字版印刷有着明显的优势:

1.石印便于印刷各种不同大小的书籍;

2.对传教士们热衷于印制的字教、页数都很少的布道小册子,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印成;

3.在众多较小的布道点,人手不足,传教士本人即可制版印刷;

4.便于印刷各种文字,即不受文种的限制[2]

石版印刷具有这四个优点,尤其是在西方传教士急需大量印刷中文布道小册子,而铅活字版印刷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的情况下,石版印刷理应得迅速发展和普及。由于用石印术印书既可省去繁琐费事的雕版程序,又可降低成本。而且版面又能根据需要缩小放大,差错少,故很快被国人接受。于是,墨海书馆、同文馆、点石斋、扫叶山房、上海书局等一批石印专业山版商在上海应运而生。

道光二十三年(1843)麦都思来到上海,在上海开设了近代印刷史上著名的“墨海书馆”,并采用石版印刷术印刷了《耶稣降世传》《马太传福音注》等书籍,是为石版印刷之先驱。光绪二年(1876),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的石印部开始采用石版印书籍,该印刷所主要由法国人翁相公和华人邱子昂管理各项事务,专门印刷天主教宣传品。采用传统造纸术生产的纸张单面印刷,手工装订,对石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