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束语

四、结束语

唐代社会传统汉文化和异域文化的融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丽篇章,它促使古老的华夏传统文化再次充满生机。历史悠久的华夏文化,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不但没有被“化”掉,相反,在吸收各种外来文化之后,反而变得更加辉煌和灿烂,这正是大唐文化的魅力所在。而宋代对“胡化”的排斥,实质上反映了宋代文化的重新整合和对“胡化”现象的“汉化”改造问题。换句话说,每一种文化都是各个民族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继承一定的历史传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创造出来的。各个民族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并非一律并畜兼收,往往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不同文化中选取、比较而决定弃取。唐宋两代对“胡化”现象的态度由“接受”转为“抵制”,就鲜明地反映出汉文化与异域文化的融合,也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根据汉文化本身的特点而有所选择。

【注释】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318页。

[2]〔后晋〕刘晌:《旧唐书》卷四五,中华书局,1975年,第1957页。

[3]〔后晋〕刘晌:《旧唐书》卷四五,中华书局,1975年,第1957页。

[4]〔后晋〕刘晌:《旧唐书》卷四五,中华书局,1975年,第1957页。

[5]〔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三一,第665页。

[6]《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页。

[7]《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页。

[8]李华:《与外孙崔氏二孩书》卷三一五,中华书局,1982年。

[9]〔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三一《李石传》,中华书局,1975年。

[10]〔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1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與服4之7,中华书局,1997年。

[12]吴曾:《能改商漫录》卷一,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88,中华书局,1997年。

[14]〔宋〕袁撰:《枫窗小牍》商卷上,明万历(1573—1620)刻本。

[15]〔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中华书局,1988年。

[16]〔宋〕朱弁:《续散被说》《说郛》卷三八;苏辙《栾城集》上海商务印书馆。

[17]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九一,中华书局,1986年。

[18]袁采:《世范·治家》,《四库全书》本。

[19]〔宋〕石介:《徂徕集卷·祥符诏书记》,《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090页。

[20]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第158页。

[2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中华书局,1956年。

[2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06页。

[2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06页。

[2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典服四之七,中华书局,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