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

鞠躬尽瘁

马江战后,“伏波”被打捞修复,武备也改为127mm炮1门、102mm炮4门,仍隶属已经一蹶不振的福建海军。获得重生之后,她继续奔波于台湾与内地之间进行航运。刘铭传重整台湾海防时,她的货舱里塞满建筑材料,为各地炮台建设而不停地忙碌。

1887年,由于蒸汽机水缸损坏(当年12月17日报废),“伏波”于3月驶回船政局对其进行了修换。

1888年8月2日,台东大庄(今花莲县富里乡东里村)西拉雅族人因反抗官吏横征暴敛而起义。义军一路南下,和吕家望社民众汇合,会攻卑南清军大营,势头颇为凌厉。8月21日,“伏波”运载台湾镇总兵万国荣所部抵达卑南,并以舰炮轰击起义群众,致使多人死伤,卑南清军方告解围。同在台湾进行航运的“威定”“飞捷”两轮船也参加了这次行动。不久,北洋海军“致远”“靖远”两艘穹甲巡洋舰到台协助镇压,澎湖清军亦来援,终于将起义绞杀。清末海军作为国家武器的一部分,既是抵御列强侵略的先锋,也有镇压人民起义的功能。“伏波”等舰无奈地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1907年,日本商人西泽吉次纠集人众强占我国东沙岛,掠夺岛上磷矿,后经外交手段被驱逐。此事引起清廷对南海的关注。两广总督张人骏令广东水师提督李淮、广东补用道李哲浚、署赤溪协副将吴敬荣等赴西沙群岛考察。1909年5月19日,李淮率摄影师、测绘员、化验师、无线电工程师、军医、各类工人等人员170余名(后来的北京政府海军总长、民国海军第一位上将刘冠雄亦在内),分乘“伏波”以及运输舰“球航”、炮舰“广金”出发。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大规模巡视南海(此前,“飞鹰”号驱逐舰曾经两次巡视东沙岛,有的文章称“伏波”等舰此行是中国近代海军建立以来的第一次南海巡逻,不够准确)。航途中,已有近30年舰龄的“伏波”虽然“年久朽窳,机器陈旧不灵,遇风几遭覆没”,最终还是顽强地经受住了南海风浪的考验,园满完成了任务,确实如同那位汉朝中兴大将一般,堪称老当益壮!

此次考察中,西沙群岛中的四江岛(北纬16度28分,东经111度45分)被命名为“伏波岛”(今称晋卿岛,渔民仍称四江岛或四江门、世江峙)。“伏波”因此而名扬后世。巧合的是,据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时也曾经到过西沙群岛。

值得一提的是,1909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在欧洲考察海军时在德国硕效(Schichau)船厂订购了3艘驱逐舰,其中一艘原定名“伏波”,1913年被民国海军接收。海军司令李鼎新发现该舰与闽局的“伏波”重名,遂请示将其改名“晴波”(另一艘原定名“飞云”,亦与闽局老舰重名,拟改名“庆云”),因而有的资料误以为“伏波”1913年改名,实误。这3艘驱逐舰后来分别被命名为“豫章”“同安”和“建康”。

辛亥革命之后,已经愈发显得老态龙钟的“伏波”被打入了二线舰艇的行列,无缘跻身第一、第二、练习三大舰队之中。她在民国海军中的服役经历,也几乎是一片空白。民初军阀混战虽然不乏海军参与,其中却见不到她的身影。她所能胜任的工作,估计也只有巡逻缉盗和运送物资之类的了。1930年,这艘经历了近60年风风雨雨的老舰终于寿终正寝,除去军籍,结束了曲折而漫长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