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结

四、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巾子最初只是普通民众便于劳作而用来裹发的,后来逐渐成为古代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首服之一,甚至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巾子的社会作用却完全打破了这种等级制度,戴巾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并且巾子的形制在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别,另外,当时士人也往往通过巾子样式的随意来表现自身洒脱的内心世界。巾子能在魏晋南北朝走向兴盛是与当时的社会战乱、魏晋玄学的发展以及由民族迁徙所带来的民族融合是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巾子在那一时期才会体现出魏晋风度,并作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制度之一延续下来。

【注释】

[1]〔梁〕顾野王:《宋本玉篇》卷二八《巾部》,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清代张氏泽存堂本,1983年,第498页。

[2]〔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36页。

[3]〔晋〕傅玄:《傅子》附录,中华书局,1985年,第19页。

[4]〔梁〕沈约:《宋书》卷一八《礼志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520页。

[5]〔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衣服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03页。

[6]〔南朝·宋〕刘义庆撰,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第773页。

[7]〔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九《谢安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086页。

[8]〔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六《石季龙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第2777页。

[9]〔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第116页。

[10]〔宋〕高承撰,〔明〕李果订,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卷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137页。

[11]〔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45页。

[1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七三《陈纪七》“宣帝太建十年”条,中华书局,1982年,第5386页。

[13]〔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

[1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58页。

[15]〔汉〕杨雄撰,华学诚汇证:《杨雄方言校释汇证》卷四,中华书局,2006年,第318页。

[16]〔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7]〔汉〕蔡邕著,〔明〕程荣校订:《独断》卷下,中华书局,1985年,第27页。

[18]〔唐〕房玄龄:《晋书》卷二五《舆服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770页。

[19]〔唐〕房玄龄:《晋书》卷二五《舆服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770页。

[20]〔梁〕沈约:《宋书》卷一八《礼志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504页。

[21]〔唐〕房玄龄:《晋书》卷二五《舆服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770页。

[2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郭太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225页。

[23]〔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六八七《服章部四》,中华书局,1960年,第3067页。

[24]〔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一一《礼仪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235页。

[25]〔唐〕房玄龄:《晋书》卷六五《王导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3页。

[26]〔唐〕房玄龄:《晋书》卷三四《羊祜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020页。

[27]〔南朝·宋〕刘义庆撰,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第356页。

[28]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2004年,第545页。

[29]〔宋〕丁度等:《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86页。

[30]〔梁〕沈约:《宋书》卷九三《陶潜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288页。

[31]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第512页。

[32]《全唐诗》卷六二九,中华书局,1960年,第7223页。

[3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1983年,第1520页。

[34]〔梁〕沈约:《宋书》卷一七《礼志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485页。

[35]〔唐〕李延寿:《南史》卷七六《陶弘景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1899页。

[36]〔唐〕李延寿:《南史》卷三○《何尚之传》,中华书局阿,1975年,第789页。

[37]〔梁〕沈约:《宋书》卷一八《礼志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520页。

[38]〔晋〕葛洪撰,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卷二六《讥惑篇》,中华书局,1997年,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