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钿妆的起源

一、花钿妆的起源

目前,关于花钿妆的起源时间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认为起源于秦始皇时期。据《中华古今注》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华髻,帖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至东晋,有童谣云织女死,时人帖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妆以侍宴。如供奉者,帖胜花子,作桃花妆,插草垛花子,著短袖衫子。”[2]

一说认为起源于南朝的寿阳公主。相传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人日(正月初七)那天在含樟殿檐下休息时,一朵梅花落到了公主额上,拂之不去,经三日才洗掉,宫女们都觉得很神奇,亦以之为美,都竞相模仿起这一妆容来,并美名曰“梅花妆”[3]。五代花间派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4]便说的是这个典故。

一说认为起于唐代的上官昭容。《酉阳杂俎》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黥迹。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辄印面,故有月黥、钱黥。”[5]

第一种说法认为花钿妆起于秦始皇时期,并提及了“五色花子”“云母花子”和“胜花子”。其中,五色花子是用纸或丝织品等材料剪成所需图样,再涂上不同的颜色制成,云母花子和胜花子则分别用云母和丝织品制成,它们属于材质不同的三种花钿。目前,从现存文献资料来看,说妇人妆饰花钿起源于秦始皇的这一时间是最早的,但之前所述楚墓出土的女俑脸上的圆点又是妇女面饰花钿最早的实物,这说明花钿的起源甚至有可能是在秦始皇即位前的战国时期。再加上战国时期的著述至今鲜有遗存,哪怕曾对花钿有所记载,也可能早已遗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大量焚书,都使得那些和妇女面饰花钿相关的文字难以得以保留,我们只得通过后世遗传的文献中才可得见,据此推论,花钿妆的起源仍有可能是战国时期。

第二种说法认为“隋文宫中贴五色花子,则前此已有其制矣,乃仿于宋寿阳公主梅花落面事也”[6]。虽说效仿之说较为合理可信,但我们也不能概而论之。其实,寿阳公主所创妆容是另一种著名的妆容“梅花妆”,又称“寿阳妆”。在这里我们需明确,梅花妆与花钿妆有着很大的一个区别:梅花妆乃用画笔画上或用手指直接用脂粉或颜料在额部点画而成,花钿妆却主要是一种面部贴饰妆容。若认为是花钿妆模仿了梅花妆,倒不如反其说是梅花妆承袭了花钿妆,因为,早在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女俑脸上就有梯形的三排圆点,在信阳出土的楚墓彩绘木俑眼皮之上也有圆点,这些都是古时花钿妆的遗迹。因而寿阳公主只是在梅花妆发展伊始充当了个美丽的传说,使梅花妆在日后并行于花钿妆成为妇女们所喜爱的面部妆容,梅花落面之事则更多的是对花钿妆的发展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不可作为起源之说。

第三种说法认为花钿妆起于唐朝之上官昭容掩黥迹,其依据主要是《旧唐书》载“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7]。上官婉儿因事触怒了武则天,额部被武后所刺,此后便用花子来掩饰伤痕,但宫人见她额上贴有花钿后更加妩媚,就跟着妆饰起了花子。但是,远在唐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关于花钿妆的诗句,本文开篇的《木兰辞》是为最好的说明。因此,这种说法并不可信。

综上所述,我认为花钿妆起源于战国时期,在秦汉时多流行于宫廷贵族,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从魏晋开始,花钿妆逐渐得到推广和发展,到唐宋达到其鼎盛时期,而后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