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撰碑之风潮

(三)唐代文人撰碑之风潮

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说:“吾为人作碑多矣,惟有道无愧词。”足见在碑志兴起伊始,尚能反映墓主人的生前实情,但是到了隋唐时代,碑志逐渐伪烂化。以封演所言,中唐盛行为死者撰写碑志之风,而且为了钱财,往往阿谀奉承,碑志多失其实。李肇在《唐国史补》中也称:“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贾然。大官薨卒,造其门如市,至有喧竞构致,不由丧家。是时裴均之子,将图不朽,积缣帛万匹,请于韦相,贯之举手曰:‘宁饿死,不苟为此也。’”[27]马逢生活困窘,友人劝他说:“贫不可堪,何不求碑志见救?”[28]因碑文流于溢美虚妄之词,所以稍有气节的文人如韦贯之、马逢甘于贫穷也不愿为此。但流风所及,许多文坛领袖也以撰写墓志扬名。如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说:“前后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尤长于碑文、墓志,当代无能及者。”[29]唐代撰写墓碑莫过于姚崇智赚张说为他写碑文的故事。《明皇杂录》卷上载又如李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赉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30]落魄文人也常从事于撰写碑文的行当,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中写道:“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杜甫的友人专以“卖文为活”,为了追讨“作碑钱”,千里迢迢赶往四川。这种风俗连佛门内的高僧也不能避免,元和十一年(816)上弘和尚去世。元和十一年(816)上弘和尚去世之后,僧徒道僧20人,“与黑白众千余人,俱持故景云大德弘公状一通,贽钱十万,来诣浔阳府,请司马白居易作先师碑。”[31]可知请名人撰写碑文,价格的确不菲。而白居易居然将此事堂皇地写进了碑铭,显然在当时人的眼里,收取“作碑钱”并不是一件有失身份的事,一如今天的名人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