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天的思考

(二)今天的思考

斯事已去,追古思今。先秦轰轰烈烈的百家争鸣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产。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自由历经几千年,有过发展,但从未超越过它初兴时期,万马齐喑的局面长期延续。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走向开放,正在接受市场的考验。就这一时期的学术而言,与先秦时期社会经济变革引发的政治、思想变革一样,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当今社会政治、思想也正酝酿着进步。政治民主、思想自由,从上到下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努力,社会的和谐是最终目标。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这样概括中国学术史:“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两汉之儒学,二也。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宋、明之理学,五也。清代之汉学,六也。现今所谓新学,七也。七者之中,两汉、魏、晋,不过承袭古人;佛学受诸印度;理学家虽辟佛,实于佛学入之甚深;清代汉学,考证之法甚精,而于主义无所创辟;最近新说,则又受诸欧美者也。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难怪吕思勉先生慨叹:“然则我国民自汉以降,能不逮古人耶?”[18]外在的经济、政治环境只为自由的局面提供一个环境而已,而真正的命运还是掌握在知识分子自己的手中。能否仗义执言,能否真真正正地实现“批评与自我批评”让交流更自由,让我们的思维更开阔?恐怕答案还得知识分子自己给出。因此学人们企盼着新的学术自由时代的到来。

然而,虽是企盼,却要付出更多的艰辛,试扪心而问“敢做司马迁者能有几人?”且暂不提在我国民主制度尚不完善的今天,如何去自由地发表政治意见的批判?就学术自身而言又有谁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既然民主制度尚在完善之中,我们不妨把政治与学术分开,让自由之花盛开在学术殿堂之中。但就这一点,我们能做到吗?几千年一言堂的传统,再加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所遭受的的浩劫,谁又有勇气,又有那种为学术而争自由的霸气?遗憾的是今天有些领域确实出现了霸气,但这种霸气却并不是堂堂正正的凛然正气,而是含有“霸道”之气的所谓权威,业界称之为“学霸”,容不得批评却打压“贤于己者”,只能吹捧,决不容许有半点异议,殊不知“哪一个人没有失误?”“不订正错误何来进步、何来真理?”文学的繁荣需要文学批判来促进,难道当今学术的繁荣就不需要正常的批评吗?

当然,学术需要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范不等于“垄断”“限制”和“压抑”。时至今日,虽然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学术界的宽松环境渐渐的令人称快,但毕竟两千多年来的一家之言局面和思维定势的影子仍在当今知识分子的骨子里或多或少的晃动着,这种思维定势带来很多不足和弊端,学者们的发表思想和言论的权利并没有充分的保障起来。因此学者们和有志之士更应该弘扬诸子精神,不断地思索和努力,大胆创新,再造一个崭新的学术争鸣时代,以自己的行动“为学术争自由”。

【注释】

[1]蒋方:《中国古代文化史九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赵世超教授2006年7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一文认为“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是学术自由”,论述翔实,本文多有吸收。

[3]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1986年。

[4]《道德经》。

[5]《商君书·农战篇》。

[6]《韩非子·显学篇》。

[7]《韩非子·显学篇》。

[8]《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9]《庄子》。

[10]《史记·孔子世家》。

[11]荀子。

[12]《史记·管晏列传》。

[13]《史记·晋世家》。

[14]《国语·晋语四》。

[15]《左传·襄公三年》。

[16]《史记·李斯列传》。

[17]《史记·始皇本纪》。

[18]《先秦学术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