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帻

(四)帻

帻是古时男子用来包髻的巾。《说文解字》中对其解释为:“发有巾曰帻,帻即巾也。”[14]《扬子·方言》中也说到:“覆结谓之帻巾或谓之承露。”[15]帻最初的形式是用巾帕在头髻上缠绕一周,把额前的部分朝上翻卷,下至齐眉处,《释名·释首饰》中记载:“帻蹟也,下齐眉蹟然也。”[16]帻本来是地位较低的执事人员和普通平民为使头发不蓬乱所戴用的,《独断》曰:“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17]但后来逐渐流传至上层社会,使得整个社会都有了广泛的应用,帻在头上有发髻的地方做一个高顶,并且四周有整齐的硬边,有些像近代的无檐制帽。常为一些地位较低的官吏所戴,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就出现了很多头戴帻的亭长、武吏等形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帻既是低级官吏的头饰,也是冠下面的衬垫物,成为冠的组成部分。贵族在帻上面加冠,在朝会等正式场合戴用,但在家居宴会等非正式场合,高级官吏会摘去冠,把帻作为便帽戴用,平民没有冠,只是戴帻。魏晋南北朝时期帻的式样有了很多改进,不同种类的帻用途也不一样:一种为“介帻”,介帻的顶部呈屋顶的形状,因其顶部像“介”字形,所以称之为“介帻”,下部是一圈较宽的围沿,叫做颜题,介帻作为进贤冠的衬垫物时,颜题延伸到脑后时向上翘,形成两个尖耳,介帻多用于文吏并与进贤冠结合在一起。一种为“平巾幘”,也称“平上帻”或“小冠”。是魏晋以来武官所戴的一种平顶头巾,顶部比较平坦,但与汉代的帻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作为冠的衬垫物时形状不变,多用于武官并与武冠配合使用。《晋书·舆服志》中记载:“《汉注》曰,冠进贤者宜长耳,今介帻也。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幘也。始时各随所宜,遂因冠为别。介幘服文吏,平上幘服武官也。”[18]1965年南京富贵山出土的东晋“陶持盾武士俑(如图6)”头部带平巾帻,帻上有一横簪。此俑虽是墓主人的仪仗侍卫,但表现了当时军士的形象。磁县东魏武定八年茹茹公主墓的壁画也很具有代表性,墓道两壁中后段画仪卫行列,每壁十四人皆头戴平巾帻。宁夏固原深沟村“李贤墓壁画”是北周墓室壁画的重要作品,该墓墓道两壁各画十名仪卫,这些仪卫的头上也都戴有平巾帻,夹道相向而立,气势威严。而河南邓县学庄村画像砖墓出土的南朝“兽面、飞天与门卫”门洞两侧各画一个门卫(如图7、图8),他们都头戴平巾帻,相向而立。由此可以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平巾帻不仅为武官所戴,而且应用范围很广。还有一种为“半帻”,上面没有顶,系扎时在额部缠绕一周,通常为童子所戴。《晋书·舆服志》记载:“童子帻无屋者,示未成人也。”[19]但半帻除了童子所戴之外也用于一般士人。另一种为“纳言帻”,是南朝刘宋时期尚书所戴的帻称,其形后收,寓意纳言,所以称为“纳言帻”。《宋书·礼志》记载:“又有纳言帻,后收,又一重,方三寸。”[20]此外还有一种低级官吏所戴的帻称为“赤帻”,《晋书·舆服志》记载:“又有赤帻,骑吏、武吏、乘舆鼓吹所服。”[21]

图6 陶持盾武士俑(东晋1965年南京 富贵山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图7 门卫① 南朝(河南省邓县学庄村出土)

图8 门卫② 南朝(河南省邓县学庄村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