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

五、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东西方铜镜不同源,虽然中西亚石镜、铜镜的出现比东亚早了1000年,但在东西亚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传播链条,执镜到达天山西部即停止了传播,自天山东部至东北的草原长城沿线和中原地区全为悬镜。有人以为是游牧民族将铜镜从西域带到了中原,然而在河西走廊、北方草原——长城沿线等中原与西北文化交流必经的路线上没有发现一面铜镜具有明显的中亚铜镜的形制、纹饰特点,因此此说提出多年来,一直只能当做“假说”而没有充分的证据。东亚悬镜具有独立的文化地域,其传播交流范围不超出东亚、北亚和新疆东部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形成的铜镜系统。东西方早期铜镜的分界线大致上可定在新疆哈密以西。

2.中原铜镜并不由早期中原人自行创制,其源头可能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和卡约文化。站在华夏人的立场上用华夷之辨的眼光去研究铜镜的起源是过时的,也是不科学的。早期的中原文明与周边民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大禹可能是羌人,周人也非世居关中,研究东方铜镜的起源不应将眼光仅放在中原而应从民族来源、历史状况出发将甘青地区、中原、北亚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各地的铜镜从文化特征上看都与齐家文化镜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地域上呈现出从齐家文化向外辐射的倾向。商朝铜镜也不是商人自行制作而是来自甘青地区,持有铜镜是贵族中的极个别现象,中原人大约在周朝建立后才有自行制作铜镜的历史。

3.铜镜的最初形态现在已经无从知晓,或许会伴随新的考古资料的出现而渐渐明了。过去曾经流行的源于磨光石器、源于铜鉴、源于阳隧、源于器盖等等说法,现在都已经成为了非主流的意见,却不能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早期中原人主要应是以水鉴容,春秋以前多鉴而少镜即可说明问题;阳隧与铜镜同形而正面凹凸程度不同,也有铸造工艺不成熟出现映照面曲率不正常的情况;在齐家文化的遗存中青铜器还很少,无需出现青铜器盖,铜镜源于器盖更缺乏其必要的依据。现在我们很难把铜镜本来形态确定到某一种特定的可见的事物上,但是它来自人类对于磨光器物的认识和发展创造,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已发现的早期铜镜数量非常有限,考察其来源的方法不外乎地域、年代、形制、纹饰,但是不够充分的证据总会令结论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这也是铜镜起源问题众说纷纭的原因。笔者以为除了根据以上四个要素进行研究之外,对具有一定特征相似性的铜镜作非破坏性的铜质测定也能对其渊源有一定的佐证作用。要做更深入的研究,还要期待有更多考古资料的发现。

【注释】

[1]刘学堂:《论中国早期解镜源于西域》,《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月第3期第20卷。

[2]林云:《南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丛》一,文物出版杜,1987年,第129页。

[3]霍巍:《从新出考古材料论我国西南的带柄铜镜问题》,《四川文物》,2000年02期。

[4]高去寻:《评汉以前的铜镜之研究并淮式之时代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4本,1949年。

[5]梁上樁:《古镜研究总论》,《大陆杂志》,第五卷第七期,1952年。

[6]刘艺:《镜文化与萨满教》,《西域研究》,2004年第1期。

[7]杨瑾编译:《西方考古所见的横柄镜》,《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242页。

[8]李虎候:《齐家文化铜镜的非破坏性鉴定——快中子放射化分析法》,《考古》,1980年第3期。

[9]高阿中:《甘肃平凉发现一件商代铜镜》,《文物》,1991年第5期。

[10]《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第396页。

[11]〔清〕何秋涛:《朔方备乘》,光绪七年六十八卷石印本,第四十五卷。

[12]沈阳故官博物馆等:《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13]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

[14]冯恩学:《考古所见萨满之腰铃与饰牌》,《北方文物》,1998年第2期。

[1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等:《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3期。

[16]刘学堂:《新疆发现的铸铜石范及其意义》,《西域研究》,2008年第4期。

[17]杨瑾编译:《西方考古所见的横柄镜》,《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245页。

[18]何富生:《百镜解读早期铜镜技术发展迟缓原因考》,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7页。

[19]李汉才:《青海湟中县发现古代双马铜钺和铜镜》,《文物》,1992年第2期。

[20]高阿中:《甘肃平凉发现一件商代铜镜》,《文物》,1991年第5期。

[21]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22]中国社会科学院孝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年安阳大司空村南地的两座殷墓》,《考古》,1987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23]青海湟源文物工作队:《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

[24]谢端琚:《试论齐家文化》,《考古与文物》,198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