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东南道行台考论

唐东南道行台考论

姚鲁元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历史学创新实验班)

东南道行台,又称淮南道行台。关于东南道行台的设置,史书记载存在矛盾:《旧唐书·高祖纪》记载:

“九月辛未,贼帅李子通据江都,僭称天子,国号吴。沈法兴据毗陵,僭称梁王。丁丑,和州贼帅杜伏威遣使来降,授和州总管、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封楚王。”[1]

表明迟至武德二年九月丁丑东南道行台已经建立;然而《旧唐书·地理志》多处记载“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国,于润州江宁县置扬州,以隋江都郡为兖州,置东南道行台”[2]“武德三年,于县置扬州,仍置东南道行台,改江宁为归化”[3]均表明东南道行台设置于武德三年,而《资治通鉴》《旧唐书·杜伏威传》《新唐书·杜伏威传》《册府元龟》载武德二年所授杜伏威官职并无行台尚书令而至三年六月有则间接支持了这一观点[4]。有学者曾收集对比了这些史料,根据武德二年九月杜伏威所面临的形势作出了有价值的判断,认为《资治通鉴》与《册府元龟》采用的是原始史料,符合历史真相[5]。其说法试图解决行台设置时间上的矛盾,但是存在多处关键性缺陷:其一,无法解释杜伏威于武德二年和三年两次降唐的现象;其二,《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指置行台于治所,上文笔者已经证明的陕东道大行台在移治所之后也有类似于建立新行台的记载,设置行台于治所与建立行台实际上是两回事,其解释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其三,没有注意到相关史料中众多的矛盾。

要考察东南道行台的置废过程,应当回到对东南地区三大势力的斗争与杜伏威政权归附唐朝整个过程的考察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