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印古籍的地位和影响

(二)石印古籍的地位和影响

1.上海石印业在印刷史上的地位

在石印技术引进中国之前,雕刻木板是主要的制版方法,直到十九世纪后期,它已延续了上千年。版材由木质到石质的变化,是印刷术发展的一个飞跃。“自清末传石印法,中国出版界,遂开一新纪元”[20]石印平版印刷的出现,标志着印刷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它与铅字印刷一起,形成了两股新的力量,逐渐代替了古老的雕版印刷。尽管在印刷史上如昙花一现,但使得中国印刷业在近现代,展现出绚丽的风采。石印技术,不仅仅在于它在印刷史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其在百余年中所广泛表现出来的使用价值,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对石印技术及石印书籍的了解与认识,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印刷史或是版本发展方面的连续性和特殊性。

石印技术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传入我国后,迅速发展,至十九世纪末,传统的雕版印刷业已退居次要地位,石印和铅印逐步成为我国书籍生产的主要方式,成为印刷业的两大支柱。而上海由于其在近代出版史上的独特地位,集中反映了印刷技术这一变革时期的历史状况。当时,几乎所有有名的石印局都设在上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海石印业的历史也就是中国石印业的发展史。石版和印机大都购自英法;用连史纸、油光纸或福建的竹纸,使用蒸汽轮机,已能使多部印刷机同时开印。由于大多数书局专事翻印古书,不需支付稿酬,不设编译机构,出书速度非雕版印刷能相比。照相石印,版面可随意缩小,加上机器印刷,速度快、成本低廉,故出版商均乐于此道。虽然其辉煌的时间短暂,然而就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上海石印界已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书籍,这对于保存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加速书籍流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这些石印书也和雕版印书一样,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上海石印业也因其历史性的贡献,无可辩驳地在中国印刷史上确立了应有的地位。

2.石印古籍的影响和贡献

(1)对古籍的保存、整理和传承

由于照相制版石印比木刻更易保持古书原貌,而且具有字迹清晰美观等优点,用石印方法影印古籍、文物,不仅挽救了一批濒于沦亡的传统文化遗产,而且解决了学者寻求古书的困难,应该说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在现有的藏品中可以看到,用途广泛专门提供检索查考的工具书,占有很大分量,特别是应时品种,曾被多次反复出版。如汇集子部、史部名言隽语的《子史精华》一百六十卷本,在光绪到民国年间,就达八种不同的石印版本:有上海点石斋清光绪九年(1883)石印本,同文书局光绪十年、十二年石印本,上海积山书局光绪十三年石印本,上海宝文书局光绪二十二年(1896)石印本,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宣统元年(1909)印本,上海锦章图书局民国十一年(1922)以及上海中华图书馆民国间石印本等。如《佩文韵府》,凡60册,点石斋在光绪间的六年中,就石印过三次,分别是光绪八年、十二年、十三年;而同文书局也在光绪十二年、十三年、十八年七年里石印过三次。再如《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本,点石斋于光绪九年、二十年及二十一年出版过三次;在光绪十三、十八年,同文书局也出版过两次。这样短期内多次大批量的出版,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张元济先生贡献巨大。他珍惜祖国文化遗产,悉心维护罕见善本不至流失,抢救整理古籍十年如一日。他认为整理文献古籍,非有丰富的善本书不可,因此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积极搜购收藏珍本秘籍,构筑了藏书名楼“涵芬楼”和东方图书馆,藏书多达46.3万册,为当时全国图书馆藏书量之冠。因为有这样丰富的藏书,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辑印了大量古籍,为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对当时读书人知识取向的反映

中国传统知识世界的主体,是饱读儒书、以读书——应试——做官为志业的士人阶层,并以获取了功名、进入了仕途的上层士大夫为核心。这从石印古籍兴衰上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早期的石印出版物大都集中在士子必读的正编典籍、八股时文、传说小说、医书、碑帖等方面。在版面、装帧的形式上与刻本也是一脉相承。早期盈利巨大的石印古籍,大都也是科举考试用书,这也是石印古籍兴起的重要推动原因。而在光绪末年,科举废除,考场用书遂无人问津,石印业便遭受沉重打击并从此一蹶不振。

晚清小说的繁荣,其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印刷事业的发展,由于石印术被广泛应用于小说印刷,近代通俗小说在出版数量、速度上都非以往可比。清光绪后期到民国初年大量的通俗艺术文学作品也多为石印本。晚清石印版小说从其内容构成来看,主要由传统的明清通俗小说、新小说以及翻译小说三部分组成。其出版发行机构则以石印书局和报刊并举,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大,不能不说是得益于石印技术的普及。像光绪八年点石斋石印的《增刻红楼梦图咏》,光绪十三年大同书局《诵荻斋曲二种》,光绪十九年上海飞影阁的《均天乐》二卷本,光绪二十年袖海山房《百宝箱》二卷本和奎光阁《后西厢记》四卷本,光绪二十七年上海书局的《西厢记》五卷本,民国三年群玉山房《红楼传奇》八卷本,民国六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的《桃花扇》等等。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说到:“《孽海花》在当时影响极大,不到一二年,竟再版至十五次,销行至五万部之多。”如果没有石印术的迅速发展,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发行次数、数量如此之多是难以想象的。通俗的文学作品适合了文化层次较低人群的阅读,而廉价的石印本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欣赏需求。而这又在侧面上反映出当时世人对小说的喜爱。

(3)对当今的启示

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人的专利,而石印技术在近现代的普及与应用的事实,则是中国人反过头来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求真务实的一个明证。

到了当代,人们制作的石印本和从前的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典型的石印本是使用西方输入中国的石材,这是一种特殊的石头,把它磨平了,然后用于印刷。但是这种石头在中国没有出产,后来在中国就有一部分人开始琢磨它,利用金属版在上面进行腐蚀,它的印刷效果也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和石印机的效果相同,既有石材的风貌,又带有金属印刷的那种纤细,大大地降低了成本,这就成为现代的印刷技术,虽然还是使用传统的石印机,但做了一些改良。比如像华宝斋在这方面就有很多尝试,它从造纸到印刷到装订到成本,传统的一套已经形成了规模,不仅使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技术得到传承,而且还有所推陈出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