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祭的仪式

(二)道祭的仪式

安史之乱以后,“此风大扇。祭盘帐幕,高至九十尺,用纸三四百张。雕镌饰画,穷极技巧。馔具牲牢,复居其外。”这时各道节度使纷纷以道祭规模相较高下,例如大历年间,太原节度使辛云京出葬之日,诸镇节度使均派人致祭。其中范阳送来的祭盘最为高大,在祭盘上设置木刻机关演出尉迟敬德战突厥的傀儡戏,所谓“机关动作,不异于生”。祭毕,灵车启动欲过,但使者说木偶的对数还未出尽。于是又停车设项羽与汉高祖鸿门会的木偶戏。如此经过很长时间。这时,服丧的家属女眷亦张开布幕,收敛哭泣之态而赏起木偶戏。等到表演完毕,孝子传言于使人说“祭盘大好,赏马两匹”。《封氏闻见记》载昭义节度使薛公死后,半里一祭,绵延二十余里,“大者费千余贯,小者犹三四百贯。牙相窥觇,竞为新奇。”封演对这种暴殄天物的行为感叹道:“柩车暂过,皆为弃物矣。盖自开辟至今,奠祭鬼神未有如斯之盛者。”[33]

事实上,道祭在初唐时就已经很盛行。龙朔二年(662),得势一时的李义府改葬其祖父“会葬车马、祖奠供帐,自灞桥属于三原,七十里间,相继不绝。”[34]观其规模一点也不亚于中晚唐。唐代开元天宝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普遍存在奢侈之风,通过道祭这一葬俗就能明显地显现出来[35]

但是我们知道社会风俗属于“集体意识”[36]。有时候并不是能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政府规定往往是一纸空文。到了长庆三年(823),著名政治家李德裕才在奏议里对此奢靡之风有所批判:“缘百姓厚葬,及于道途,盛设祭奠,兼置音乐等,闾里编甿,罕知报义,生无孝养可纪,殁以厚葬相矜,丧葬僭差,祭奠奢靡,仍以音乐荣其送终,或结社相资,或息利自办,生业以之皆空,习以为常,不敢自废。”至今不少地方的丧葬仪式中还保存着“献祭饭”的习俗,但是祭盘当中盛着各式各样的饭菜、水果,却一改古代的傀儡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