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衰落的原因

(三)衰落的原因

花钿妆自唐宋后走向衰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如政治经济环境的转换,统治者对妇女妆容的重视程度的变化,整个社会由多民族融合大潮形成的多元文化观走向少数民族统治带来的单一性文化观,大众审美观的转变、封建时期的女子卑微的地位等等。

在上述原因中,大众对女子审美观的变化和女子的卑微地位这两个原因间又相互联系。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子的所作所为必定是想要迎合男子心意的。张夫人《拾得韦氏旧花钿以诗寄赠》“今朝妆阁前,拾得旧花钿。粉污痕犹在,尘侵色尚鲜。曾经纤手里,拈向翠眉边。能助千金笑,如今忍弃捐。”[44]一句“能助千金笑”,道出了妇女饰花钿的主要目的,不全在为了自己本身妆容的美,而在于丈夫是否能察觉到这份美,进而得到更多的宠爱。由此可见,女子们的审美观也往往由男子所左右,女性追求美的心已在无形中被牢牢地上了一把枷锁,哪怕是在社会较为开放、妇女地位得到提升的盛唐时期,也是如此。但毕竟青春易逝,当年老色衰时,妇女们便希冀通过满脸贴花来为自己留住一些年华,但终究是“白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45]。平常女子尚且如此,宫廷妃子间的争宠就更为激烈,只为了让君主多看一眼,便会想出各种办法吸引他的目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随着女子们争宠心理的加深,花钿妆也由之前的为女子们平添几分姿色,最终变成她们近乎滥用的妆容,满脸贴花是花钿妆畸形发展最显著的表现。只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对女性“德行”“操守”“贞节”的关注,特别是各种女教书的传播,使人们对妇女的审美不再停留在外貌、肢体、韵致等方面,而开始转向对女性内部品性和修养的审美。按照当时的封建伦理道德,妇女若在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端庄、文雅、谦和、含蓄等视为美,这与唐宋妇女较为张扬地面饰花钿形成了对立,此时表现女性美的用词多是静态内敛的,明艳张扬的花钿妆似乎与这种格调格格不入。另外,妇女还须遵守“三纲五常”,既然是“夫为妻纲”,妻子既要以丈夫为榜样,又事事屈从于他——此时的妇女连言谈举止的自由都没有了,又何谈对自己妆容选择的自由?在社会大环境变化下,妇女们开始不再重粉饰,转而重勤劳、朴素、节约,并逐渐形成了新的女性审美标准。伴随着一系列转变,花钿妆终究衰落了,这既是大众审美观变化的结果,更是由那个时代妇女的地位的低下所决定。

每件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理解,花钿妆亦是如此。花钿妆不仅我们展示了古代妇女的丰富多样的面部化妆艺术,又是我国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繁荣直至鼎盛不仅体现出了女子们敢于不断创新的创造性精神,又表达了她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而它的发展历程不仅默观着一个个朝代的兴盛与没落,又引导着我们更多地去倾听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女子们的真实的心声。

【注释】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07页。

[2]〔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9年,第19页。

[3]〔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九七〇引《宋书》,中华书局,1995年,第4299页。

[4]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六六七,中华书局,1979年,第7635页。

[5]〔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前集卷八《黥》,中华书局,1981年,第79页。

[6]〔唐〕宇文氏:《妆台记》,国学扶轮社校辑:《香艳丛书》三集卷一,上海中国图书公司,1909年,第38页。

[7]〔后晋〕刘昫:《旧唐书》列传(一)卷五十一,中华书局,2007年,第2174页。

[8]〔唐〕白居易撰,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第1089页。

[9]〔唐〕刘禹锡撰,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中华书局,2000年,第444页。

[10]〔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一,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9页。

[11]〔后蜀〕赵崇祚编,李保民等注评:《花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5页。

[12]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七五九,中华书局,1979年,第8628页。

[13]〔清〕张廷玉等著《子史精华》下卷,卷一百三十四,妇女部,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543页。

[14]〔清〕张廷玉等著《子史精华》下卷,卷一百三十四,妇女部,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541页。

[15]刘衡如等:《本草纲目研究》,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618—1619页。

[16]〔后蜀〕赵崇祚编,李保民等注评:《花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

[17]〔宋〕陶谷:清异录,惜阴轩丛书本,1896年重刊。

[18]〔南朝〕徐陵编,傅承洲等注:《玉台新咏》,华夏出版社,1998年,第399页。

[19]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五四,中华书局,1979年,第667页。

[20]〔五代〕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21]〔唐〕杜牧:《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4页。

[22](后蜀)赵崇祚编,李保民等注评:《花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

[23]〔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诗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98页。

[24]〔后蜀〕赵崇祚编,李保民等注评:《花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73页。

[25]〔后蜀〕赵崇祚编,李保民等注评:《花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77页。

[26]〔后蜀〕赵崇祚编,李保民等注评:《花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40页。

[27]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七二六,中华书局,1979年,第8323页。

[28]刘学锴撰:《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989页。

[29](后蜀)赵崇祚编,李保民等注评:《花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4页。

[30]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七九八,中华书局,1979年,第8974页。

[31]〔南宋〕李清照:《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91页。

[32]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八九六欧阳炯《女冠子》,中华书局,1979年,第10127页。

[33]张剑:《敦煌曲子词百首译注》,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71页。

[34]〔清〕史梦兰:《全史宫词》卷十八《辽》,史梦兰家藏版,清咸丰六年(1856)。

[35]〔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珍物》,中华书局,1987年,第13页。

[36]隋树森:《全元散曲》辑关汉卿《(黄锺)侍香金童》,中华书局,1964年,第168页。

[37]隋树森:《元曲选外编》辑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261页。

[38]隋树森:《全元散曲》辑贯云石《(南吕)一枝花·离闷》,中华书局,1964年,第377页。

[39]隋树森:《全元散曲》辑乔吉《(双调)清江引·笑靥儿》,中华书局,1964年,第613页。

[40]〔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服饰》,中华书局,1987年,第293页。

[41]〔唐〕牛僧孺、李复言:玄怪录·续玄怪录》之《续玄怪录》卷四《定婚店》,中华书局,2006年,第186页。

[42]《大明天下春》卷六《新编百妓评品》,载(俄)李福清、李平编《海外孤本晚明戏曲选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88—489页。

[43]〔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女饰》,中华书局,1987年,第111页。

[44]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七九九,中华书局,1979年,第8986页。

[45]〔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载应不捷声价益振》,中华书局,1960年,第105页。蒋凝在乾符期间(874—879)参加宏词科考试时,作赋只作了四韵,就交卷扬长而去。他虽然没做完,但比做完的考生文采更好,当时人称“白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