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印古籍目前的保存和收藏价值

(三)石印古籍目前的保存和收藏价值

石印本是一种版本形式,石印术是一种特殊的印刷技术。石印本在版本形态中所占分量甚微,往往被一笔带过,或者不予涉及,但它是古籍中的一个实体,不应该被忽视。

石印本与雕版刻本在工艺上有本质的不同,虽然在装帧形式上,石印本和木刻本一样都是以线装书的形式出现,但石印本的艺术价值要远逊于木刻本,而且清末民初石印本的数量十分巨大,因此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前,石印本不被藏家看重,不在古籍收藏之列。随着岁月流逝,石印本也开始日益受到藏家关注,收藏价值和升值前景正逐渐显现。目前石印本价格还较低,正是收藏的有利时机。但石印本种类杂,数量多,不同的石印本收藏价值差距悬殊,需要藏家仔细加以斟酌。主要根据以下几条原则:一是选择当年著名的印书局出版的石印本。这些书局规模大,声誉好,在选本、校勘上都下过功夫,错漏少,质量好,出的书具有“工艺精美性”价值。二是选择以著名宋元善本、明清版本为底本影印的石印本,这些书底本往往稀见,甚至已经佚失,作为它们原貌的翻版,具有一般版本所没有的“学术代表性”价值。三是选择清末民初名人的日记、书信、游记,文稿类石印本。这些书出自同时代之名人,都属“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范畴,具有“名家原版本”价值。四是选择那些欲传之久远,印数又不多的地方志、宗谱等石印版书籍,这些书随着时间推移,往往存世量很少,具有“稀见性”“史料性”双重价值。

【注释】

[1]贺圣鼎:《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一九三一)》,张静庐:《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近代初编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270页。

[2]谢才生:《古籍版本类型之一——石印本的发展概况》,《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期。

[3]《中国文库》(Chinese Repository),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创办的杂志,记载鸦片战争前后史实甚多,是研究中国近代印刷史的重要文献。

[4]韩琦、王扬宗:《石印术的传入与兴衰》,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装订源流和补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第359页。

[5]《各国消息》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广州主编、出版的中文月刊,只出数期,用连四纸石印。现存仅二册,藏英国伦敦。

[6]《清朝书业公会石印书籍章程》,上海档案馆档案:全宗号s313—1—119。

[7]曾采用石印机翻印《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等重要古籍,后因资金积压过多,1898年停办。

[8]〔清〕畹香留梦室:《淞南梦影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

[9]贺圣鼎:《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一九三一)》,张静庐:《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近代初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270页。

[10]贺圣鼎:《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一九三一)》,张静庐:《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近代初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270页。

[11]贺圣鼎:《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一九三一)》,张静庐:《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近代初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270页。

[12]贺圣鼎:《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一九三一)》,张静庐:《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近代初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270页。

[13]一说点石斋印书局创于Frederiok Major之手,已有文章论证其误。

[14]迄今为止所知扫叶山房最早的石印本为光绪十二年所印《历代帝王年表》三卷。

[15]参见《上海书业公所书底挂号簿》,上海档案馆档案,全宗号S313-1-77。

[16]张元济:《张元济友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9页。

[17]〔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卷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第29页。

[18]张元济:《张元济诗文》,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71页。

[19]张元济:《张元济诗文》,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72页。

[20]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上海书店,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