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期坊刻通俗小说的贡献

五、明代后期坊刻通俗小说的贡献

因坊刻通俗小说主要为获利,因而有印制粗糙,校勘不精之讥,或互相模仿抄袭,自我标榜,但在客观上所起的历史贡献却是不能抹煞的,现简而谈之。首先,促进了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明代后期,通俗小说的版式种类繁多,也富于变化,有上图下文,左图右文,右图左文等,并且边栏是现出种种花栏形式。书坊的这种举措,丰富了书籍的刊印形式,从而为雕版印刷业做出了贡献。尤为可贵的是,对版画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书坊发挥了让版画艺术发扬光大的责任,使版画水平日益精工。正如郑振铎所说:“差不多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

其次,使评点和注释成为通俗小说的组成部分。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29]这说明了一种传统的学习过程,所以后人习惯于给经典作注作疏,而对于街谈巷议之小道文章却不重青。但明代后期,评点和注释通俗小说却改变了这种状况,使得批评通俗小说成为雅事。自万历三十八年(1610)李贽评点的《水浒传》刊行后,评点小说渐成风气。评点的方式有总批,眉批,双行夹批等,十分灵活。注释就是为了便于阅读,使一般市民便于理解。评点和注释的初衷是为了扩大销路,但客观上却使批评小说成为一种文学鉴赏趋势,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并且这种批评影响深远,如清代脂砚斋评《红楼梦》,直到现在仍有人给《红楼梦》作批语。书坊这种无心之举,却丰富了文学形式,理应褒扬。

再次,对研究明代社会风气有参考价值。坊刻通俗小说从文字中向我们提供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充分展示了明代社会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若无这些通俗小说流传于世,那么有些研究将是无本之末。如研究商业活动,可从“三言”“二拍”中有些篇章窥探一二,比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施润泽滩阙遇友》以及《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都有市民经商的描述。再比如从“三言”中可看出当时人们的爱情观,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还有利用小说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攻击政敌,含沙射影,如明末书坊有一部小说《辽东传》,不题撰人,所写辽东边事。书中四十八回写冯铨父子临阵脱逃一事,冯氏父子以为是辽东经略熊廷弼授意写的,故记恨在心。当熊廷弼蒙冤入狱时,冯氏父子落井下石,上疏主张斩立决,并以《辽东传》作证,加速了熊廷弼之死。针对这种风气,鲁迅指出:“其他托名故实,而借以腾谤报怨之作亦多,今不复道。”[30]现在许多人说起明代社会风气,都要提及通俗小说,由此也可以看出通俗小说的历史价值之所在。

【注释】

[1]肖东发、杨虎:《中国图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8页。

[2]〔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96年,策1629页。

[3]〔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中华书局,1959年,第381页。

[4]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0页。

[5]〔清〕张廷玉:《明史·食货志》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中华书局,1997年,第1877页。

[6]〔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年。

[7]黄镇伟:《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坊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8]〔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784页。

[9]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10]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4页。

[11]程国赋:《明代坊刊小说稿源研究》,《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12]〔明〕周清原:《西湖二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2页。

[13]程国赋:《明代坊刊小说稿源研究》,《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14]〔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97年,第214页。

[15]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16]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0页。

[1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58页。

[18]《论语·述而第七》,中华书局,2006年,第95页。

[19]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88页。

[20]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571页。

[2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58页。

[22]程国赋:《论明代坊刊小说的广告手段》,《学术研究》,2007年第2期。

[23]凌濛初:《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2页。

[24]程国赋:《论明代坊刊小说的广告手段》,《学术研究》,2007年第2期。

[25]〔明〕方汝浩:《禅真逸史》,齐鲁书社,2008年题,第1页凡例。

[26]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73页。

[27]芦宇苗:《明代书坊主的推销手段在通俗小说传播上的运用》,《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8]参见明熊飞刊印《英雄谱》缘起。

[29]〔汉〕王符、〔清〕注继培:《潜夫论笺校正》卷一,中华书局,1997年,第13页。

[3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