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背景(经济制度大变革导致礼崩乐坏)
2025年10月14日
(一)经济背景(经济制度大变革导致礼崩乐坏)
周初,天子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将土地分封给王室子弟或近臣亲信,但这种分封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周天子仍拥有自己的大片王畿,另一方面,周天子依旧掌握着分封土地的权力,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原始国有土地制度。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分封诸侯一代一代世袭的时间延长,他们与周天子血缘关系渐远,而这些诸侯又在各自领地内独霸一方,形成了一个令国王无法撼动的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他们可以与周天子抗衡,既拒绝纳贡,也不出兵,不听从周天子调遣。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凭借特权,大肆兼并土地,一个新的阶级——地主阶级产生了。随之而来的农民阶级也便应运而生。历经二百多年的封建领主经济由此全面崩溃。鲁宣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以适应新兴的地主经济。但当时却被定性为“非礼也”。这也是“礼崩乐坏”的开始。随后,齐、楚、郑等国相继效法鲁国,进行“土地改革”,封建领主经济日趋成熟。
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即由原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变成了可以自由买卖的土地,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靠土地生存的传统观念,失去土地的没落贵族和贫民渐渐地选择不同的道路进行养家糊口,这样随着领主经济的崩溃,商业渐渐繁荣,他们或经商致富,或聚徒讲学。以孔子为代表的一些没落贵族创办了私学,只要交纳一定数量的“束修”,便可“有教无类”,“学在官府”逐渐为民间私学取代,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总之土地改革和地主经济的形成,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