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矛盾之说”引出的“自相矛盾”——读《韩非子》的一点发现
孙 华
韩非,生年约在公元前二八零年,死于公元前二三三年。他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政治上,他的主张具有深远影响。在哲学上,他继承了荀况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同时又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地改造了《老子》的“道”的学说,吸收了其中“有无相生”论的合理部分,发展了“物生有两”的朴素辩证法宇宙观。《韩非子》是一部政治、思想论文集,韩非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观往古有德者的得失之交,“捃摭春秋之文”[1],据以论证其法家思想。特别是“矛盾之说”的提出,更具有新的特色。
《韩非子》中曾先后两次提到“矛盾之说”,目的是批判孔墨学说的矛盾而说明法家思想的正确。
第一次是将尧和舜构成一对矛盾,《韩非子·难一》篇中言,尧做天子的时候,“历山之农者侵畔”,“河滨之渔者争坻”“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亲身到这些地方去耕田,打鱼,烧陶而改变了这些坏风气。孔子为此而赞叹说:“圣人之德化乎!”但孔子又说尧是“圣人”。韩非据此认为:尧为圣人就不会有失败,从而不需要舜去补偏教弊,舜的德化便无从可言;舜有德政,说明尧有失政,从而尧也就谈不上是有洞察力的圣人。
“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换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2]
再有《韩非子·难势》篇中,韩非又将贤德和权势视为一对矛盾,从“自然之势”而言,好人掌握权势,个别坏人起不了什么作用,不能把国家搞乱;坏人掌握权势,个别好人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不能把国家治好。从“人为之势”而言,有了法、术以及赏罚等等就足够,贤才没有什么作用。
“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夫贤之为势不可禁,而势之为道也无不禁,以不可禁之贤与无不禁之势,此矛盾之说也。”[3]
这两则“矛盾之说”都直接批判了孔墨的“贤圣政治”;提倡权势,主张君主专制与集权。这样的观点,在韩非的整个政治思想体系中,随处可见。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4]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群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5]
但是,韩非在反对“贤圣政治”的同时,又大力褒扬“贤人”的作用,甚至将诸侯的兴衰成败归因于听贤良之策与否,任贤良之人与否;将诸侯“国富兵强”完全归功于“圣君贤臣”。
“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6]
“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7]
“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8]。
韩非还说,“圣王明君”所以“一举而能服诸侯”,是由于他们对于亲属和他人都讲是非,推举的是贤良的人,弃而不用的是奸邪的人,并列举了历史事实。
“其在记曰:‘尧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王之所诛者,皆父兄子弟之亲也,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国伤民败法类也。观其所举,或在山林薮泽岩穴之间,或有囹圄緤绁缠索之中,或在割烹刍牧饭牛之事。然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利民,从而举之,身安名尊。”[9]
如此,韩非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陷入了自设的“自相矛盾”的囹图。而且越陷越深,以致无法自拔。
《韩非子·五蠹》篇言:“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梨藿之羹;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颩驾,故人重之”,又言:“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
这里韩非说古代人少财多,当代人多财少,而又说古代天子生活远远赶不上当代的县令。既然古代财多人少,贵为九五之尊的天子为什么会只享“监门之养”,又受“臣虏之劳”呢?当今财少人多,为什么一个已死的小县令,其子孙却仍能不失荣华,安享富贵呢?
《韩非子》中自相矛盾之处,不乏其例。可见,《韩非子》虽然淋漓地批驳了孔墨学说,褒扬了法家思想,但也在不经意间暴露了韩非的时代与思想局限性。
【注释】
[1]《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2]《韩非子·难一》。
[3]《韩非子·难势》。
[4]《韩非子·扬权》。
[5]《韩非子·二柄》。
[6]《韩非子·主道》。
[7]《韩非子·难二》。
[8]《韩非子·十过》。
[9]《韩非子·说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