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汉魏之际,王氏一族显于史籍者首先是王柔的堂侄王昶。据《晋书》卷三九《王沈传》:“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也。祖柔,汉匈奴中郎将。父机,魏东郡太守。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刘渊与太原王氏的直接交往也正是始于王昶。纵观太原王氏的家族发展,王昶的发迹在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据《三国志》卷二七《王昶传》载,王昶在魏武帝时,历任太子文学、中庶子。至文帝时,官至兖州刺史。明帝时曾任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后因在对吴作战以及平定淮南叛乱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升任司空,封邑达近五千户。王昶也由此跻身“三公”之列,可谓尊荣一时。在可见的史料中,王昶也是太原王氏首位进入朝廷高层并荣获“三公”称号的家族成员。王浑作为嗣子,继承了王昶的爵位。由于在西晋的平吴之战中立有战功,王浑在攻克吴国都城秣陵后“进爵为公”,其子王澄和其弟王湛也分别获得了亭侯和关内侯的爵位。在太熙初年王浑升任司徒,跻身“三公”。惠帝之时,楚王司马玮图谋除掉汝南王司马亮,司马玮的谋士公孙宏劝其拉拢王浑,并称“昔宣帝废曹爽,引太尉蒋济参乘,以增威重……司徒王浑宿有威名,为三军所信服,可请同乘……”[13]由此可见,王浑在朝中的影响力在当时已不容小觑,甚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司马玮死后,王浑又被委以录尚书事的重任。可以说,王浑将王氏家族的声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也正是在王浑时,王氏一族衰相渐露。《晋书·王浑传》篇末对其评价:
浑所历之职,前后著称,及居台辅,声望日减。
而在其家庭内部,也出现了不谐之音,最终导致了王佑与王济的分家。《晋书》卷四二《王济传》载:
时浑为仆射,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王浑健在时王氏一族尚且如此,其死后的情况可想而知。原本应该继嗣的王济由于早死,便由其子王卓代父继嗣。王卓嗣爵任给事中,而王济的两个弟弟则是“并历清显”,任作清高显要的荣职[14]。仅从可见的史料来看,叔侄三人均无太大的政治作为。所以,太原王氏(王浚父王沈为王昶从侄,与王济血属已疏,此处暂不作论)在朝廷核心的政治影响力随着王浑的去世消失殆尽。王浑的去世对于刘渊似乎也产生了一些影响。通过对比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和《晋书·王浑传》,有两则史料值得关注。《资治通鉴》卷八五惠帝永兴元年(304)胡三省注云:“元康末,坐部人叛出塞免官”,而《王浑传》载:“(浑)元康七年薨,时年七十五。谥曰元。长子尚早亡,次子济嗣。”由以上可见,刘渊被罢官和王氏家族发生变故的时间点恰好重合,均是在元康末年。结合当时朝中对于排戎、徙戎的言论渐起以及王浑死后王氏家族地位的衰落,我们或许可以认为,王浑的去世使刘渊在朝中失去了重要支柱,以至于遭到了免官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