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原因
2025年10月14日
(二)经济原因
明前期通俗小说之所以一片萧条,是与其时经济政策有关。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活动处处掣肘,其所获也无非蝇头微利,由于书坊无利可图,因此通俗小说就难以流通。其次,印刷业发展薄弱,无力刊印长篇巨著。再者,明朝初兴,经济基础相当脆弱,百姓温饱尚待解决,故无闲钱买书。此者制约着明前期通俗小说的发展,而到中后期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坊刻通俗小说已逐渐摆脱三者之束缚。而从嘉靖特别是万历以后,人们的商业意识增强,本末观念发生改变,商人有利可图,便开始从事于通俗小说的买卖,如《明史·食货志》中“中涓群小,横敛侵渔。民多逐末,田卒污莱”[5]。同时,社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故购买力亦随之提高,购买通俗小说的人群必然增加。对此,《明史纪事本末》中有:“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晏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6]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印刷业发展较快,印刷规模不断扩大,这就为刊刻通俗小说提供了技术保证,还形成了书市。如嘉靖《建阳县志》记载崇化书市盛况:“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7]由此可见当时印书售书之盛况。再如杭世骏也说:“书棚到处贪翻刻,俗本麻沙遍学堂。”传播渠道的畅通也使坊刻通俗小说达到繁荣,市场得到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