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各家的相互借鉴与影响

(三)诸子各家的相互借鉴与影响

先秦诸子各家,并不是旁若无人的专攻本派学术,相反,他们兼采他家之言,在批评的基础上择善而用。儒家“孔子之道具于六经”[10],而六经大多又是孔子整理前人的成果。而荀子虽为儒生,却出现较晚,正是多采诸子之辞,方使“其书专明礼而精神颇近法家”[11]

道家“出于史官,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司马谈认为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法家在当时虽为九流之一,但司马氏《史记》却将老子与韩非列为同一传,则可见法、道两家的密切关系。名法在当时连称,又见两者的密切关系。儒墨并称显学,当然免不了相互攻击,《墨子》一书中攻击儒家的主要为《非儒》《公孟》两篇,另外《耕桩》一篇也间有诘儒之说,但《修身》《亲士》《所染》三篇却与儒家观点相近,至如纵横、名、杂各家则更是取诸家之长能为己用者而用之。

正是各家之间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在客观上实现了“优胜劣汰”的进步,使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智慧和思想得以发扬光大,更为这一时期思想和学术上的繁荣增添了光彩。

总之,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到处是战乱,可是却到处充满了自由,在这样一个自由的氛围里各学派纷纷立说传道,各派间既有相互批判与诘难,也有相互的影响与借鉴。各派内部既有发展又有纷争。正是这内外的矛盾斗争才为这一时代的学术自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造就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