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至咸安时期

(一)兴宁至咸安时期

《晋书·朱序传》:“兴宁末,梁州刺史司马勋反,桓温表序为征讨都护往讨之,以功拜征虏将军,封襄平子。……太和中,迁兗州刺史。时长城人钱弘聚党百余人,藏匿原乡山。以序为中军司马、吴兴太守。序至郡,讨擒之”。

司马勋叛乱的时间为兴宁三年十一月,据《晋书》《资治通鉴》知其被平定于太和元年五月。序讨勋时所任之征讨都护,未见于其他记载。据《通典·职官》知晋宋时都护主治少数民族地区,晋称都护将军,《晋书·职官志》:“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左右光禄、光禄三大夫,开府者皆为位从公。”上述军号中,镇军、抚军为三品军号[2],都护将军位列其间,当同为三品军号。朱序在讨平司马勋后方进位征虏将军,此时当不能居此位。另据《宋书·武帝纪》曰“朱序助周楚讨平之”,《晋书·周楚传》言“周楚与朱序讨平之”,《资治通鉴》太和元年条也记“朱序、周楚击司马勋,破之”,知平乱之功二人并领。又按《宋书》所记朱序“助”周楚平乱,平乱统帅以益州刺史周楚为主,故朱序品级应不高于楚。另外,《晋书》中常见“督护”官职,察其职权,恰在刺史、都督以下,有领兵之权,纪传中也常有武将以督护职参战之例。此“督护”属杂号护军,级不过六品[3]。考虑到东晋后期征讨都督[4]的情况,似可援例解释征讨督护的存在,而益州督护恰好位于益州刺史之下,属周楚管辖,故此时朱序所任很可能是督护而非都护。此后朱序进兖州刺史。桓温于太和四年自姑孰北伐,兖州时侨于姑孰,《资治通鉴》太和四年条:“前锋邓遐、朱序败燕将傅颜于林渚。”朱序是此次北伐先锋之一,其在此之前任兖州刺史,很可能也是东晋为北伐做的前期准备。

钱弘作乱,据《晋书·孝武帝纪》记载,乃咸安二年事,朱序时任兖州刺史。按《晋书·地理志》,东晋侨兖州于京口、淮阴、山阳、盱眙等地,刺史以镇淮阴居多,而这几处都在徐州境内。钱弘等人作乱之处在原乡县,属扬州吴兴郡。《宋书·百官志》云“江左以丹阳、吴、会稽、吴兴并大郡”,虽同为五品太守,郡的规模对长官地位仍有影响。据严耕望先生分类,侨州领实郡者仅徐、秦二州[5],兖州刺史并不实治民,实权尚不如吴兴太守。序所任吴兴太守乃是临时授官,便于讨贼,所领中军司马,乃中军将军帐下僚佐,平日地位不如将军长史,战时则较长史为重。依本传所记,事后朱序还兖州,日后又调任宣城内史。据上述引证可以推测,东晋此次调朱序还兖州一是由于朱序的资望不足以担当大郡太守,二是为了加强沿淮边境的防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东晋正受到北方政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