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碣的等级及形制

(二)碑碣的等级及形制

碑碣立于墓前,志铭藏于墓穴之中,二者因等级不同又有不同形制。牛弘是隋朝建立之初的大学者,隋初的礼仪典章制度几乎都由他组织人员编纂,其规定:官位在三品以上立碑;七品以上立碣。如果社会上有处士“隐沦道素,孝义著闻”,虽无官位,亦可以奏请立碣。志铭埋在墓中,用正方两石相合。一方刻志铭,一方题死者姓氏、籍贯、官爵,平放在棺前。又墓碑可以作于既葬之后,而墓志必在葬前就已镌刻定当。隋制规定,碑螭首龟趺,上高不得过九尺,碣上高不得过四尺[22]。碑记死者生平功勋事迹,有文,有铭,又或有序。铭又称“辞”“颂”。墓碑若立在隧道口或墓道上就被称为“神道碑”[23]。根据《封氏闻见记》的记载,立碑之俗,自东汉以来就很盛行,蔡邕、崔瑗等文人就多为人立碑,文体也自成一格,魏晋南北朝时,这种风俗逐渐兴盛[24]。唐制规定:五品以上立碑,七品以上立碣[25]。封演多方征引,论证碑与碣之别,并认为碑是碣的别体,但属一类[26]。碑与碣的区别只是官品等级及形制之别,而性质相同,均用来名状墓主人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