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印本的特点
2025年10月14日
(三)石印本的特点
石印术在被引入到中国后,除影印书籍外的版本形式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依然保留了当时人们已经习惯的雕版版式,有边栏、行格、鱼尾、书口,装订仍然大多采用传统的线装,其中有些刻意模仿雕版式样的石印书,确实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有的字体则略有不同,不再是流行的方形宋体,而多为手工抄写的楷书。到了上个世纪初,大量出版的通俗类普及性读物的石印本,则行距更密,开本较小,纸质一般也不很讲究。多为经济的连史纸,这些无疑满足了降低成本扩大销路的需要。这一类书籍虽然市场效益很好,但却没有了传统刻本展卷后从版面上所得到的美感。
随着石印技术的发展,采用石印比原来用木板刻书成本低而出书快,容易推销,也就容易获取利润,所以各地纷纷用石印技术来印刷古籍图书,尤其像缩印的《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套书体积大大缩小,给当年读书人在藏书和阅读上带来许多方便;罕见的古人字画和碑帖及名人书信、日记手迹亦可让众多书面家开眼。至于工具书出版则更多采用石印技术,如1876年用石印术翻印《考正字源》《佩文韵府》等,1882年翻印了《康熙字典》。有意思的是,因为石印技术的利用,出版了像《试帖三万选》之类利于科举考试作弊的夹带之书,这些书体积微小,字小如蚊,方便了那些不学无术者考场作弊之用。各种书籍的大量印刷,无疑推广了石印技术,有力地刺激了整个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