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各家内部的分化与繁荣

(二)诸子各家内部的分化与繁荣

在这样一个充满自由的世界里,先秦诸子各家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风平浪静,而恰恰与整个社会思想学术风气相一致,批评、纷争此起彼伏,虽然这种内在矛盾一直是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但其客观上的结果却是共同促进了本家学派的发展。

“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7]。儒墨之所以被称为显学,其内部的纷争与繁荣可谓贡献巨大,虽然各派纷争不断,但没有所谓的现实“权威”,比如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于是有若便被赶下“夫子”之座[8],可见当时是唯知识至上,唯智慧至上。

又如道家,自创立和发展初期,道家就不是在一家之言的固定框架内成长的,反倒是在内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用今天的话说,道家学派当然以老子和庄子为其主要代表,但老、庄之道又彼此各有攻讦,各有短长,“老子之主清虚,主卑弱,仍系为应事起见,所谈者多处世之术;庄周则意在破执,专谈玄理,故曰其学相似而不同。然其宗旨,则究与老子为近。”[9]而其后学列子、杨朱、鹖冠子、彭蒙、田骈、慎到、鬻子等等,虽然其源自道家,但其学说则又彼此各异。这些道家学派或有著作传世(如老子、庄子),或后人假托伪作(如列子),或无著作相传,仅散见其说于其他诸子著作(如杨朱),但审其要旨,详加勘读,不难看出其相互借鉴、彼此继承又相互批评的痕迹。然而并未因如此的各抒己见而使道家学说的发展有所限制,也并不因为有几家“水平”较高的“学者”而阻碍甚至压抑、打击其他各派,相反则彼此促进,不仅使道家在当时有着相当的影响,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最具影响的一家,而且使道家自身的思想体系渐趋完善,在相互批评中进步和发展,直至今日,其中一些思想仍能闪耀出炫目的光华。

正是诸子各家内部矛盾斗争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才推动了所在学派学说的发展和壮大,进而支撑起了这一幢自由的大厦,为后人所思慕、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