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碑志溯源
2025年10月14日
(一)碑志溯源
《封氏闻见记》卷六存“碑碣”“石志”条对此进行了研究:“墓前碑碣,未详所起。”“古葬无石志,近代贵贱通用之。”按《仪礼》,庙中有碑,所以系牲,并视日景。《礼记》:“‘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天子诸侯葬时下棺之柱,其上有孔,以贯繂索,悬棺而下,取其安审,事毕因闭圹中……古碑上往往有孔,是贯埼索之象。”他认为碑在先秦时已有,只是与唐时作用不一样。
依《封氏闻见记》记载,南朝齐人王俭则对墓志的来源进行了考察:“石志不出《礼经》,起元嘉中颜延之为王珍石志。素施无名策,故以纪行迹耳,遂相祖习。储妃之重,礼绝常例,既有哀荣,不烦石铭。”俭所著《丧礼》云:“施石志于圹里,礼无此制。魏侍中缪袭改葬父母,制墓下题版文。原此□,将以千载之后,陵谷迁变,欲后人有所闻知。其人若无殊才异德者,但纪姓名、历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业,则为铭文。”按俭此说,石志,宋齐以来有之矣。齐将有发古冢,得铭云:“青州二十子,东海女郎。”河东贾吴以为司马赵女,嫁为苟唏子妇,检之果然。东都殖业坊十字街有王戎墓,隋代酿家穿傍作窖,得铭曰:“晋司徒尚书令安丰侯王君铭。”有数百字。然古人葬者亦有石志,但不如今代贵贱通为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