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羽的品性

(三)关羽的品性

后世人多把关羽的形象无限地神化,似乎他就该是完人一个。唐人虞世南称赞他是“利不动,爵不絷。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1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毋庸置疑,关羽的品性也是有两面的。那么关羽的品性到底是怎样的呢?

关羽极其忠心,又知恩图报。关羽在守下邳城时,为曹操所擒。曹操十分欣赏关羽的为人,对他礼遇有加,封他为“汉寿亭侯”。关羽为报曹操的礼遇之恩,为其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报恩之后,不顾曹操的再三挽留,毅然决然地回到刘备身边。其言“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耳。”分析这句史料,我们可以发现,曹操和刘备都对关羽有恩。关羽知道曹操遇其厚,无以为报,遂斩颜良,报恩后离去。关羽对刘备,则以“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来报厚恩。关羽原是刘备的人,在曹操给了他十分优厚的待遇的条件下,关羽还是“报操恩去,以归备”,这正尽显了关羽对刘备的忠心不二。“誓以共生死”则是关羽表忠心的最佳誓言。

关羽是一员勇将,作战勇武,万夫莫敌。《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16]周瑜形容关羽为虎熊之将。“虎将”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用来形容大将勇武能干的词汇。周瑜称关羽为“虎熊之将”,足见关羽在时人心目中是非一般的勇将。《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载“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17]在这则史料中,郭嘉形容关羽是“万人之敌”,也可见关羽之勇。另外,《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18],更是直接地向后人言明关羽之勇。

关羽是极其勇敢的,且隐忍力极强。《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尝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19]在不用麻醉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该是怎样一种痛苦。一般人拔颗牙齿,都要上麻醉的,而关羽还在那样的情况下,饮酒谈笑,仿若无事之态。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一种勇敢。那该需要多大的隐忍力呢?也正因如此,关羽刮骨疗毒一事至此成为美谈。

上面我们谈了关羽品性中阳光的一面,不可否认,关羽确实有值得我们敬仰、学习的地方。关羽之所以能成为民间祭祀、崇拜的对象,这和他身上的那些闪光点是分不开的。但关羽毕竟是一个历史中的人物,我们必须承认他身上也有其阴暗的一面。

关羽为人是相当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恃才傲物的。他自视武功卓绝,刘备手下的大将(张飞姑且不论),皆不入他的眼,对谁也不服气,甚至拒接中央政令。在《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马超归降刘备,关羽闻马超来降,而马超又非故人,就问诸葛亮,谁可以和马超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不喜欢别人比自己强,就说:“孟起当与兼资文物,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20]关羽看了诸葛亮的信后,大悦,并把信拿出来给宾客们看。其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如此,是他性格中致命的缺陷。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自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刘备派费诗前去授给关羽授印。关羽听闻黄忠“位与己并”,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21]关羽的言语中毫不掩饰对黄忠的蔑视。关羽自诩为“大丈夫”,称黄忠为“老兵”,可见他是相当的看不起黄忠,还把自己摆在上位与黄忠比高。《资治通鉴》中这一记载,也印证了关羽的自傲,唯我独尊。而关羽辱骂孙权派出的提亲使者,拒婚孙权,更是他目中无人、恃才傲物、不讲情面的体现,也为他败走麦城、惨死临沮的悲剧埋下了祸源。“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22]孙权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必不会在战场上放过关羽的,加上关羽自视甚高,骄傲轻敌,他的惨败是不言而喻的。

关羽的骄傲自大、轻贱敌人也导致了关羽一生中最痛心疾首的失误——失荆州。

关羽是善妒的。听起来似乎有点好笑,因为这可能不是一个适合用来描述英雄人物的词汇。隆中对之后,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备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请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23]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日益亲密,这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按理说,应该与关羽、张飞无关的。每个人都可能不只一个朋友圈,这是合情合理的。为什么关羽会不悦呢?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关羽妒忌了。当然妒忌也是合乎常情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本来刘备是和关、张关系很亲密的,现在又来了一个诸葛亮,分去了原本只属于关、张的情谊。关羽看到诸葛亮得到了刘备的充分信任,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分去了一部分,于是乎心怀不满。可见关羽的占有欲还是很强的,也和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并不是后人眼中的“神”。

关羽是一员勇将,但却算不上一个好的统帅。首先,关羽缺乏统帅的用人之能。在傅士仁、糜芳的事件上,他刚而自矜,轻视自己的部下,不能与部下建立良好的关系,严重忽视了军队里将帅关系的重要性。“糜芳、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相及,羽言‘还,当制之。’芳、仁咸惧。”[24]所以,可以这么说,后来的糜芳、傅士仁叛敌事件,和关羽轻视部下,不善处理“同仁”关系,是有莫大关联的。也就是关羽间接导致了芳、仁二人的叛变。糜芳、傅士仁都惧怕关羽,关羽又轻视他们,那么他们和关羽的关系绝对不会好。而在军队中,上下不同心,这是可怕的。其次,关羽缺乏把握战机的敏锐洞察力。按《资治通鉴》的记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宛守将音反”[25]。而此时,曹将曹仁在樊,关羽在江陵,本可趁侯音反曹之际,争取侯音,为己所用。或者借曹仁攻打宛城之机,夺取樊城。而关羽偏偏反应迟钝,结果侯音被曹仁所擒。对于一个统帅来说,尤其是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这是一个重大的军事失误。

陈寿最后评价关羽,说他“万人之敌,为世虎臣”“报效曹公”[26]。但是他又说“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27]。陈寿对关羽的评价还是很客观的。关羽忠义、重义、有勇,作战勇冠三军,成就了千秋的名;但其又刚愎自用,恃才傲物,造成了他一生的悲,一世的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