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流的影响

(四)民族交流的影响

从民族融合上讲,这一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各民族不断迁徙,相互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得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碰撞中得以交融,这种开放的思想为服饰的发展也带来了活力,从而形成风格各异的装束,正如葛洪《抱朴子·讥惑篇》所说:“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忽粗忽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其好事者,朝夕放效,所谓‘京辇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38]而人们头上所戴巾子式样繁多正是各个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的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戴巾几乎成为了整个社会的风尚,如前举《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中,共绘有八个士人,其中就有四个人戴巾,却无人戴冠,而且这几种头巾也画得比较草率,充分显示了他们所透漏出来得一种平和闲适的心境。这一时期文人戴巾用以表示风流,武将戴巾用以彰显儒雅。东晋名士谢万就曾头戴白纶巾去谒见会稽王司马昱,以此来表示自己的风雅。而诸葛亮当年“羽扇纶巾”,指挥作战,更是流传千载。从鹿皮巾为南北朝的隐士之服,世人戴此贵重的头巾不去做官而去归隐田园,也可看出隐士孤高的人格追求。当服饰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自然功能就会不断减少,而它的社会功能则会不断增强,头巾只是服饰文明中的一小部分,但从它的发展演变却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士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也许只有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才会使人们用独特的衣着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意识,我们却可以从中体会到那种返璞归真、淡泊从容的精神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