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石印兴起的历史条件

(二)上海地区石印兴起的历史条件

1.政治条件

第二次鸡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部分清醒的当权者并没有因“中外和局”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他们极力主张把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学习和利用西方的军事制造和科学技术,以解除内忧外患,富国强兵。所以在加强开放程度的同时,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并在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如: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民用企业大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其中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就有徐鸿复、徐润于1882年在上海设立的同文书局[7]等。清政府一系列政策为石印书局的发展扫清了一直以来存在的政治上的障碍。

2.经济条件

鸦片战争导致在东南沿海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其中以上海发展最快,自50年代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而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通商以后的上海,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活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西方事物的大量涌入。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继续“求强”的同时,又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所以使得大量的书局应运而生。

3.文化条件

鸦片战争后,涌进中国大门的传教士们带来了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异国文明,对此,中国自身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自我防御。为其殖民统治的需要,也为进一步宣传其教义,传教士们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出版的手段。因为他们认为要在短时期内控制中国,最迅速有效的办法就是出版书报。传教士们出版书籍,最初主要是为了宣扬宗教。但随着时势的变迁,宗教的成分逐渐减少,而西方先进科技与文化的内容逐渐增多。上海自1843年正式开埠及随后在城北设立了外国租界后,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以租界区为中心,成了一个华洋杂居、五方汇聚、商行林立、洋货毕集、商业繁盛、新事迭出的新型社区。新人、新事、新物、新生活、新环境,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需求,西方文化元素也大量涌入,由此引起人们知识世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