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盛行墓前立“羊虎”“石人”、种“松柏”之风

四、唐代盛行墓前立“羊虎”“石人”、种“松柏”之风

现在保留土葬的地方,在修缮墓穴的时候都要种上柏树。我们本以为松柏四季常青,如此之举怕是象征着死者万古长青之意,然其本意非我们所想。封演引用《风俗通义》和《周礼》的记载,说明墓前为什么要种植柏树、立石虎。

在下葬的日子,有方相氏会驱赶一种叫罔象[37]的怪兽入墓穴,罔象喜欢食死者肝脑。方相氏虽然能控制这种怪兽,但却不能长时间立于墓前守卫。这种叫罔象的怪兽也害怕老虎和柏树,所以人们就在墓前立上石虎、种植柏树以防止这种怪兽。封演还举出了一种说法是“秦穆公时,陈舍人掘地得物若羊,将献之,道逢二童子,谓曰:‘此名谓蝹,常在地中食死人脑。若杀之,以柏束两枝捶其首。’由是墓侧皆树柏。”以上两说并存,未知孰是,但是两说也有相似处,两者均为怪兽吸食死人肝脑,而柏树枝可以防备。但是对于这些“怪类乱神”,封演持怀疑态度,《封氏闻见记》中的很多史料都能表明封演是一个很具科学探究精神的人。他引用《礼经》“天子坟高三雉,诸侯半之。大夫八尺,士四尺。天子树松,诸侯树柏。大夫树杨,士树榆”的记载,进而辅以《说文》[38]、《左传》[39]、孔子[40]的例子说明:商周以来,墓前种树是为了区别等级,而不是专门为了防止罔象。

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类的雕刻,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类与帝王相别。封演认为墓前这些石刻的功用是:“皆所以表饬坟垄,如生前之像仪卫耳。”《封氏闻见记》云:“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但是据现有的资料而言,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墓没有石刻,霍去病墓前有石刻14件,但不属于帝陵石刻,与后世的神道所立石刻也有所区别[41]。封演提到“国朝因山为陵,太宗葬九峻山,山门前亦立石马。陵后司马门内,又有蕃酋曾侍轩禁者一十四人石象,皆刻其官名。”也就是说昭陵南神道有石马,北门外有14个蕃酋石相。但是从今天所存的遗迹和考古报告来看,昭陵的石刻远不止这些,还有著名的昭陵六骏,《唐会要》记载:“乃又刻石为常所乘破敌马六匹于阙下”[42]。考古工作者还在陵区发现了石狮。

王双怀老师在其著作中认为:“虽说昭陵石刻较献陵丰富,但从整个唐陵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形成定制。唐陵石刻及其组合的基本模式是从乾陵确定的。”[43]我们就不妨看一下乾陵的石刻情况:乾陵四门外各有石狮一对,这让我们不由地想起埃及金字塔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这是历史上最早见到的狮子和陵墓的结合,狮文化究竟是怎么传入中国的,是十分有趣的话题。南面神道宽二十五米,长约一公里,由南向北有华表、瑞兽、祥鸟各一对,仗马者和控马者五对,石人十对,石碑两通,蕃臣相六十一尊。陵前神道为什么要立鸟?封演给出的说法是:“汉太尉杨震葬日,有大鸟之祥,因立石鸟像于墓。”神道两旁的石人被称作“翁仲”。据说翁仲本是秦朝的一位将军,后来才演变为对陵墓石人的称呼。《山堂肆考》载:“翁仲姓阮,身长一丈二尺。秦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兵守灵洮,声振匈奴。及卒,始皇遂铸铜像,置咸阳司马门外。”封演认为:“然墓前石人、石兽、石柱之属,自汉而有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