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商人迁徙的原因及路线
秦汉时期,商人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备受统治者的重视。不可否认,商人的确是当时活跃经济、文化生活的社会成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攮攮,皆为利往”[5],就是商人活动的最典型特征。他们凭借自身智慧,巧妙地利用社会规则为自己谋取安身立命的资本,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大商人甚至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这对于强调以农为本的儒、法家等主流思想无疑是一个冲击。因此,该群体自然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秦汉统治者多次强制迁徙商人群体,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秦汉商人迁徙这一历史现象,大体上可归结为国家政策强制性要求的结果。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记载来看,导致秦汉商人迁徙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强本弱末、徙富关中。秦汉两朝都是经过长年战争之后建立起来的,战后都城人口锐减,要求对这一地区进行徙民。战国末年,秦国经历了内部平叛、统一六国、征匈奴、征百越等历次战争,精壮人口损失惨重,导致关中空虚。秦国地处西陲,武功强盛而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秦王朝建国之初,统治基础不甚牢固,且六国地方势力仍很强大,为打击六国贵族残余势力,迁徙人口充实关中,对于加强经济控制、巩固统治都是极为有利的。楚汉战争结束后,关中残破,宫室尽毁,百业凋敝,人口大量外迁,经过项羽分封诸侯,秦时迁入关中的六国旧贵族基本上又回到了原住地。关中作为汉王朝都城所在地,不足以支撑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而关东六国旧贵族的残余势力却相当强大,加上异姓诸侯地广人众,关东人口增长远比关中快。西北的匈奴不仅完全夺回了河南地,还随时威胁着关中的安全。此时正如刘敬[6]所指出的:“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为此刘敬提出建议:“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于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实也。”[7]
第二,充实边疆、抑商劝农。秦汉时期是大一统帝国的第一个强盛时期,此时的疆域虽超越以往达到了历史之最,边疆统治却不太平。秦初,北有匈奴,南有百越,边患成为影响统治基础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地处边陲,交通闭塞,虽然边疆地区资源丰富,但先进的技术、资金等难以传入,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难于改观,造成了地区性的封闭,国家对这些地区难以形成有效的控制。秦汉时期,统治者为改变这一现状,在开疆拓土的同时也注重经略边疆,向边疆徙民以充实边境,促进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移民的主要来源于“谪”或“谪戍”,而“谪戍”的主要对象为商人群体,同时谪戍商人又能起到抑商劝农的效果。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就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作为从事“末业”的群体,经常被社会所轻贱。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徙谪,实之初县。”[8]在这里,商人和其他社会低贱群体一道被遣往戍边,充实边境。同时,在汉武帝时则有“七科谪”之说,乃指“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9]。秦汉时期,国家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由此可知,商人是这一时期被迁往边地的主要对象之一。统治阶级通过在政治上及生活待遇上设置种种限制,使从事商业的人社会地位低人一等,从而促使人们轻商重农。迁徙商人作为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具体表现,让平民真实地看到了从商的沉重负担,很好地起到了“劝农”的作用。
与商人迁徙的原因相契合,秦汉商人迁徙的路线大致上可分为两条:
一是由关东迁入关中。秦汉统治者奉行“弱关东以实关中”的移民政策,多次从关东将六国旧贵族、富贾迁入关中,以充实都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皇下令“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10]。葛剑雄先生《中国移民史》论证,秦第一次迁徙的人口大约在六十万,主要来自关东[11]。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到武帝时期是商人迁徙数量最大的时期。高祖九年,汉高祖采纳刘敬的建议“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12]。因田氏宗族一次迁徙人数过多,“故以次第为姓”如第五[13],以致“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14]。
二是由中原迁往岭南、巴蜀、西北边疆地区。在重农抑商的政治大背景下,为促使人们轻商重农,秦汉统治者将商人纳入谪戍、徙边对象之列,由中原迁往岭南、巴蜀、西北边疆地区,由此形成了秦汉商人迁徙的重要路线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这是迁往岭南的一部分。另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元封二年(前109),汉乃募徙死罪及奸豪实之(指益州郡)。”[15]同时,西汉元狩五年(前118),“徙天下奸滑吏民于边”[16]。这里的“奸豪”和“奸滑吏民”,其中相当部分是商人。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人进攻匈奴,略取河南地即黄河上游今宁夏以南、内蒙古境内黄河以南的部分。第二年蒙恬驱逐了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一作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徙谪,实之初县”[17]。据葛剑雄先生《中国移民史》认为,此次移民主要来源于“谪”或“谪戍”,商人为主要对象之一[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