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配置

火力配置

关于镇海之役各炮台配备的火炮的杀力、数量的资料并不系统,各炮台在战时具体的火炮数量似乎很难得到考证。其一,因为在战争期间除了炮台原配的“精炮”之外,还添置了许多“土炮”[14]。其二,因为史料记载舛误,对各炮台洋炮描述最系统的《浙江沿海图说》中火炮配置资料系来源于镇海之役后重修海防完工后的火力配置状况。现所见最可靠、最系统的关于各台战前“洋炮”(“精炮”)配置的资料是《杜臣来禀镇海防务至要》(1884.1)[15]

据《杜臣来禀镇海防务至要》记载,威远台仅有德国博洪后膛二百磅钢炮一尊,英国瓦瓦斯后膛四十磅钢炮三尊;金鸡山(靖远)仅有英国前膛八十磅钢炮两尊;小港口(镇远)仅有德国克乐伯后膛四十磅钢炮两尊。共计八尊,均能走七八里之远。其余生铁炮十一尊,仅能走及二三里,甚至打不着轮船行走之路。

作为主力炮台的威远、清远、镇远三台共配火炮仅19尊,且真正有杀伤力的洋炮仅8尊,由此可见,其余各台的火力状况也不会好到哪儿去。时人描述:“镇海各炮台大炮皆不能攻及十里”,“(威远)台中火炮除旧置德国博洪厂二百四十磅子螺丝钢炮一尊外,余亦无可洞穿铁甲者。此次(镇海之役)法船停泊金塘距小港四里,不能击之,远徒可惜亦可危”[16]。对此当时主政镇海战务的各位大吏们心中十分了然。

薛福成(时任宁绍台道)认为“镇海南北两岸,大小炮台共十余处,洋、土各炮共七十余尊,布置已极密,然炮力皆难及远,大抵专备击近口之敌船所用,而不可攻十里外者……(威远台内)其次仅有英国瓦瓦斯前膛钢炮一尊,弹重八十磅,以洞穿铁甲,力已嫌小矣。”[17]薛福成在勘察镇海海防务时已觉“一切皆确有可恃,唯以火炮无多,用以隐虑”[18],在战后更发觉“然使南岸有坚巨炮台,更得火炮数尊,则摧敌之功或当不止如此”[19]

负责布防的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对火力配置的状况不甚满意。在写给刘秉璋的公函中其对土炮性能的概括为“虽有数台炮,所用土炮,只可击近,不能中远”[20]。由于各炮台精炮数量有限[21],欧阳利见屡次直接或间接要求刘秉璋添购火炮,事态的紧急甚至让他想到了动用邻省共体的关系,厚着脸皮求人施舍若干尊火炮[22]

从战后清政府官员马不停蹄地上奏要求增添炮台、臣炮的奏折以及清廷付诸实践的速度来看[23],战时的火力亟待改进,甚至可能在战时已是险象环生,到了火烧眉毛时刻。镇海炮台能安然度过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也许实属侥幸,而且其火力对敌的打击作用亦实属有限。刘秉璋的奏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前次(镇海之役)虽略为布置,限于经费未能实力讲求,台未十分坚固,炮小力难致远;必须精益求精再为扩充,俾得有备无患。本年镇海之役,相持且两月之久,未为所乘,实系仰仗天威,将士用命,非果台坚器利,足以制人也。事后思之,弥深悚惕。当时敌船停泊外口,因无致远大炮,任其逍通游弋,无可为计,前敌将领,颇以为言[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