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巾
2025年10月14日
(一)幅巾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裹头之巾,通常用布帛裁成方形,因为长宽与布幅相等,故名“幅巾”。以幅巾裹发,即不戴冠帽,只是以一块布帛束发,这一形制始于东汉后期。使用时通常用幅巾包裹发髻,在额上或脑后系结,每次使用时需临时系扎(如图1、图2)。因为汉末儒士有反礼制的倾向,厌弃冠冕公服,因此向来为卑微的庶民所戴的幅巾大受上层社会的欢迎。所以从东汉后期开始使用巾不再是地位低微的标志,反而成为文雅的象征。傅玄在《傅子》中说:“汉末王公,多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之徒,虽为将帅,皆着缣巾。”[3]缣帛的质地很细密,是一种丝绢,可以染成很多种颜色,所以用缣帛制成的幅巾也叫“缣巾”。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幅巾更加普遍的流行于士庶之间。《宋书·礼志》中写到:“巾以葛为之,……而横著之,古尊卑共服也……今国子太学生冠之,服单衣以为朝服,执一卷经以代手板。居士野人,皆服巾焉。”[4]但魏晋时期的幅巾与东汉的幅巾相比要更为宽大。

图1 《三才图会》所绘幅巾

图2 晋代幅巾(据南京西善桥六朝墓大型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上魏晋名士像摹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