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的愚民思想
2025年10月14日
(四)反智的愚民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学说林立。虽然秦国地处西陲,但是到了战国后期与农战政策相伴随,愚民思想在这里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种愚民思想为什么能在秦国得到较快的发展呢?《农战》篇说:“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业,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具备,国之危也。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商鞅及其门人认为正是由于民众接触了各种思想学说以后,不重农战而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以取得官爵,这样就会导致国弱。要强国就得使民众专心于农战,使民众与知识隔绝,《垦令》篇说:“民不贵学问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只有把民众培养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愚人,才能使他们专心于农战。在商学派的发展历程中,这种愚民思想的倾向越来越强烈。在第一期《垦令》篇中作者提出用重罚打击五类有害于农战的人,即:褊急之民、怠惰之民、费资之民、巧谀之民、恶心之民。在第二期作品《算地》篇中打击的对象还是五类,但具体内容与上面已有明显的区别,指事《诗》《书》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而在同一期的《农战》篇中则扩展为十类,《农战》篇说:“《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在第三期《去强》篇中,同样也指出“国用《诗》《书》、礼、乐、孝、弟、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国。”第四期《靳令》篇中提出了“六虱”的观念,何谓“六虱”?“六虱:曰礼、曰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修战。”由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商学派打击的主要对象是儒家,其次还有道家、墨家、游侠、工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