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关于南匈奴从汉末至魏晋的发展情况,《晋书》中有较为详备的记载。《晋书》卷一〇一《刘元海载记》曰:
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建武初,乌珠留若鞮单于子右奥鞬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入居西河美稷,今离石左国城即单于所徙庭也。中平中,单于羌渠使子于扶罗将兵助汉,讨平黄巾。会羌渠为国人所杀,于扶罗以其众留汉,自立为单于。属董卓之乱,寇掠太原、河东,屯于河内。于扶罗死,弟呼厨泉立,以于扶罗子豹为左贤王,即元海之父也。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兹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兴,中部居大陵。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
又据《晋书》卷九七《南匈奴传》:
(南匈奴)其部落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建安中,魏武帝始分其众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魏末,复改帅为都尉。其左部都尉所统领可万余落,居于太原故兹氏县;右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祁县;南部都尉可三千余落,居蒲子县;北部都尉可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中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大陵县。
南匈奴在东汉内迁之后,政治上动荡不断,在政治上已渐渐失去其独立性,为中央所辖制。又据《续汉书·百官志》和《后汉书》,中央政府为了监控南单于以及匈奴入塞各部,专门设置度辽将军和护匈奴中郎将,且下属有属官司马[7]。在东汉光和二年(179)时,甚至发生过“中郎将张修与单于(呼徵)不相能,修擅斩之,更立右贤王羌渠为单于”之事[8]。虽受制于人,但南匈奴的军事实力犹存,在汉魏之际仍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建安末年,曹操为了加强对南匈奴故地的管理,将单于部众分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帅”,并选派汉族官员担任司马监视之。就统辖部落的数量来看,居于太原兹氏的左部都尉一支势力最强。而左部都尉的首领刘豹正是刘渊之父。
在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前后,南匈奴内部发生了剧烈的权力更迭。刘豹在匈奴中的势力异军突起,其崛起的标志,便是司马氏兄弟执政时期,刘豹统一五部[9]。据唐长孺先生考证,刘豹父子并不具有南匈奴单于的嫡系血统,而是“杂胡”的一种——屠各种。汉赵史家将刘豹描述成为单于于夫罗之子,显然是刘渊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做的曲笔[10]。这样一来,刘豹对于五部的统一就不再是一次简单的政治活动,而是南匈奴内部的一次政权更替——权力由单于嫡系家族转移到屠各贵族手中。刘豹的行动引发了朝廷的关注。早在曹魏嘉平年间,便有邓艾的上言:“闻刘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为二国,以分其势。去卑功显前朝,而子不继业,宜加其子显号,使居雁门。离国弱寇,追录旧勋,此御边长计也。”[11]邓艾的建议虽在当时未能付诸实际,但在西晋咸熙年间,朝廷实际上采用了邓艾的建议。“咸熙之际,以一部太强,分为三率。泰始之初,又增为四”[12]。刘豹的势力遭到分割,但实力尚存,依然控制着五部中势力最强的左部,屠各势力的上升趋势已不可逆转。所以,刘豹父子与王昶父子的结交,应该有着一定的政治目的:在南匈奴被中央政府严密监视的情况下,屠各贵族要在南匈奴中取得统治地位,必须得到朝廷的支持和许可。而要达到此目的的捷径,便是结交当时的势族高门。于是,有着乡党之谊且同处于上升期的太原王氏家族便首先进入到了刘氏父子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