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军事实力的转变对高句丽朝贡的影响

(一)南北军事实力的转变对高句丽朝贡的影响

420年,南朝刘宋建立,而这时的北魏正在进行统一北方的活动。至19年后,北魏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但是依据现有史料的记载,除冯弘事件之外,439—462年这23年时间内高句丽与北魏的交往记载是一片空白的。

据《魏书》《宋书》《建康实录》各帝纪的记载,420—462年这一段时间内,也就是泰常五年至和平三年之间,北魏的对外交涉活动主要还是集中在与南朝刘宋的对抗之中。在对抗中,南北双方势力的消长是否影响着高句丽对其的朝贡呢?

吕思勉先生将南北形势的转变划为元嘉二十九年,即452年,在此之前南北呈现南强北弱的形势,之后南北互易。“自景平之初,至于元嘉之末,宋、魏战争,历三十年,宋多败,北强南弱之形势,由此遂成,此实关系南北朝百六十年之大局,非徒一时之得失也。”[24]若我们单以此参照高句丽的南北方朝贡,我们便无法解释元嘉二十八年后,高句丽对北魏的朝贡不见史载。

从现有史料看,元嘉二十七年至元嘉二十九间的文帝北伐,以至于“(元嘉)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太武自瓜步退归,俘广陵居人万余家北,徐、豫、青、冀、二兖州杀戮不可胜计,所过州县无遗矣”[25]。但是,之后刘宋在正平二年依然对北魏发动进攻,同时于大明二年、大明四年,抵抗住了北魏两次入侵,使得北魏遣使请和[26]。由此观之,虽然南北朝在元嘉二十七年之役后,刘宋势力呈下降趋势,但双方实力亦在伯仲之间,即使北朝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大。直至泰始二年,由宋降魏的薛安都引魏军大败张永、沈攸之,并获淮南北四州及豫州淮西地后,又在北魏皇兴元年(宋泰始三年)“大破张永、沈攸之于吕梁东,斩首数万级……获军资器械不可胜数”[27],刘宋开始没有实力再与之抗衡。即便之后又有泰始四年与延兴元年的北伐,都不过是些边境上的局限的胜负,并不能动摇南弱北强的局面[28]

因此,我们不妨把元嘉二十七年作为刘宋实力由胜转衰的转折点,而将南北最终的强弱以淮北的易主作为界限,即泰始二年(466)之前,刘宋相对占优,虽然优势不断的减少,而466年之后以北魏占优成为南北双方实力比较的定局。这与高句丽的刘宋时期南北朝朝贡相吻合——439年至462年间,高句丽没有向北魏进行朝贡,只有之后在462年、464年、465年进行了朝贡。也由此,不难解释为什么自466年后高句丽与北魏的交往日盛,而与南朝的联系逐渐减少。